一个行外人看到一幅书法,也许会说“这个字好看、好漂亮”“好潦草,但是蛮好看”“这个字怪怪的”,稍微懂点书法的会说:“大小协调有致”“章法不错”“有韵味”等,不同的欣赏水平可能带来迥异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这样的差异,并不直接决定于其书法功底,更关键在于其书法鉴赏能力,不懂书法却喜好评价的人不少,这样的“笑”果,大家应该见识过。
那么,欣赏书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今天我们就来站在书法鉴赏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讲讲书法作品的鉴赏。
书法艺术审美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审美者只有在具备一定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后才能独立进行审美活动。所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书法审美素养,是书法审美活动的基础。
一、应具备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用笔法、构字法、章法、用墨法
书法创作是有“法”的。这个“法”不能理解为“法则”,而应该理解为“方法”,即古代的“道”。我国在汉以前称“书道”,大约在隋唐前就开始改称“书法”了。在日本,现在的称呼仍为“书道”。此四法是书法学习和鉴赏的“基本功”,书法鉴赏也应该在了解和熟识这些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书法修养。下面站在书法鉴赏的角度上,简单阐述下这些“基本功”。
1、运笔笔法。常见的用笔法有中锋、侧锋、偏锋、藏锋、露锋、筑锋、缩锋、抢锋、衄锋、挫锋、裹锋、趯锋、簇锋、绞锋、蹲锋、逆锋、顺锋、还有提按、转折、轻重、徐急、驻笔、连带、曲直、方圆、擒纵等等,都是运笔的方法,统称笔法,这些笔法对于书法笔势、意境和结构都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笔法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必经之路,对于书法鉴赏而言,需要理解笔迹构成的笔法原由,和由此笔法产生的风格。
2、书法的章法。又称布局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3、书法的构字法。也叫结字法,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书法艺术的形成,也演变成了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字体的基本结构,即实用性结构;二是由基本结构演变形成的变通结构,即书家表现书法艺术性及个人风格的书体结构,也就是“结字因时相传”的新巧艺术结构。因而,继承发展书法事业,学研结字方法,就必须把结字演变的情况认真弄清楚,切实掌握表现书法艺术形质美的变通结构的形式和方法。变通结构不仅因时代的变更,字体的更新而递变,并且也因人而异,甚至一个书家的结字,也常有先后所书的不同。所以构字法,对于仅站立在书法鉴赏角度而言,是相对较难领悟的,需要具有较丰富的读贴经验者,方可参悟。
4、墨法。作为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尔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浓墨宰相”刘墉与“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两位书法家。那么,根据墨的用水量和书写速度的差异,墨法主要分为:浓墨法、淡墨法、枯墨法、润墨法,各种墨法产生了不同的墨迹效果,当然成就了风采多姿的书法风貌。
二、应了解各书法字体的基本特征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广义上是指秦代小篆产生以前的除隶书外的所有文字,包含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其它的玉石刻文字;小篆是指秦代李斯等人在秦国文字荃础上整理、规范出来的、国家法令公布的法定通用文字。小篆是相对规范化的文字,从书法的角度而言在书写上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笔画都是平直和宛曲的单线,也是有一定长度的竖线和横线;笔画中锋行笔,藏头护尾,线条劲健浑圆,其粗细基本一致。这种几何化.构成了小篆书写与大篆书写最大的不同。第二,小篆在结体上字形狭长,上紧下松,下部比较舒展,使字形具有一种动感。字型在一个篇幅内的大小相对匀称.单个字也比石鼓文更注重笔画之间的空间布白,有一种严谨的艺术美。
隶书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普及于秦代、成熟于汉代的文字。它在用笔上以“波”笔的“一波三折”为典型特征;字形上也一反过去狭长为主的形态,以扁平显现稳健感;结构上显得左紧右松。从整体上看,人为美化的痕迹较浓。
草书起于汉代,先有章草,东汉演化出今草,到唐代演化出狂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汉兴,有草书”,但长期无实证。行世的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书章一草《急就章》,也只是传说。依据传世的作品,我们可以概括章草的一些基本特征:章草是字字分离的,没有两个字或多个字连笔书写的现象;章草受隶书影响,字形以扁平为主,大小比较均匀;尚有一些隶书的笔法,如“波”画,但也已更显圆畅,近于后来楷书的“捺”;最主要的是出现了“连笔”写法和真正意义上的“点”,并注重笔画之间的呼应和气势上的贯通,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个性强烈显现提供了条件。“捺”书在东汉时期发展为“今一草”。它在笔法上,更多地注重线条的动感和质感,注重线条的圆润和“血脉流畅”;在点画上.更讲求圆转流便,波画逐渐消失,甚至作为上下两字连绵的连接所在;“神”和“气”的概念进一步受到重视。
王献之的今草继张芝更讲求字的气势,也有更多的“词连”,人称“一笔书”;唐代的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发展成为狂草。狂草是今草的一种,也称大草。它用笔提按顿挫明显,线条饱满结实、回绕连绵,字形简约飞舞,基本上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而长于抒情性和整体的观赏性。
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没有草书那样飞舞。它比较灵活,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行书字体大致草创于东汉。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于刘德升”,所以传统上认为先有楷书后有行书;行书是楷书的一种辅助书体,是楷书的快写体。事实上,行书和楷书都产生于东汉末期,它们都是在手写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父子关系”。东晋时期行书成熟,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楷书即“真书”。古时又叫做“楷隶”或“今隶”。它给人以法度齐备、方圆得体、端庄成熟的美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法定通用文字。我们现在常见的宋体黑体等美术字,就是楷书的美化写法。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东晋,普及于唐代,成为以后各朝各代的法定使用文字。历史上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大名家,他们的作品代表着中国楷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应了解书法史及名家和各自风格
书法鉴赏是对书法作品的艺术性的理解并得到愉悦快感的过程。要理解和认同,鉴赏者本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如必要的历史知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以此去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当然,在某些特定场合可以通过别人讲解而获得审美享受。
1、要具备历史知识。任何一个时代产生的书法家,都受时代审美观和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熏陶的影响。这就是作品时代性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物质的和社会的。物质的如书写材料(如纸张与墨)、书写工具(不同的笔)留下的信息。社会的如各种字体产生的年代、各种书风产生和流行的过程、各个地域因素在书法领域中的体现等。
2、要了解书法家信息。书法家的创作处于一个时间的流程中,书法家也成长于一个时间流程中。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创作艺术风格,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也有所差异。如了解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稿》和颜真卿创作《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对理解和欣赏这两幅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一定层次上了解书法家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我们对书法家作品的识读与理解。
所以,只有具备了以上三项书法鉴赏的基本素养,才能算迈入书法鉴赏的门槛,可以略表己见。当然了,真正走入书法国度的殿堂,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切勿仅凭一己之见和喜好,无根无据、胡乱点评,以致贻笑大方。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