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有许多误区,有些误区看似弯路,多走一段竟会回归正道;有些误区,山重水复,一旦踏入就可能找不到方向。收藏离不开买与卖,对于买与卖的认识上就有诸多误区。我们总是毫不吝惜地称赞那些只买不卖的收藏;而对于快买快卖,今天进明天出的生意行为,则一味斥之为急功近利。如果受这种认识的引导,收藏极有可能误入歧途。藏家成长的不同时期,拥有质量不同的藏品,卖与不卖都各有道理,我们凭什么厚此薄彼?
没有天生的收藏家,收藏家要靠藏品与眼力来说话,收藏家的成长总是伴随着藏品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只有藏品的增加而不见知识的增长,那是搜刮财富而不是收藏作品,离收藏的旨趣相距甚远。而学识、眼力的提高如何实现呢?无非来自于书本的知识、师友的传授和实践中的经验。其中实践经验尤为重要,要想成为一个有眼力的藏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他在艺术市场的实践来完成,在买入卖出过程中归纳得失、积累经验、增加信心。因此,比较稳妥的收藏之路是先做商家再做藏家,初入收藏之道,应当以学为主,频繁地买进卖出是一种练眼力的好方式,是否打眼,是否捡漏,市场的验证是相对客观的。在一个较为规范的交易环境中,艺术品的成交价格基本能够反映作品的品质,赝品有赝品的价格,普品有普品的价格,精品有精品的价格,它们会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波动,一般不会漫无边际。赝品卖出天价,只是极端的个例,而不是常态。
因此,通过交易状况来反推收藏行为的得失,不失为学习收藏的好办法。如果只买不卖,看似抛开了投资牟利的因素,收藏的行为显得更为纯粹,但在收藏者自身尚不具备鉴别眼力的初始阶段,如何判断所买的作品是否物有所值,这种判断如果完全倚靠他人,那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相信,市场远比专家更靠谱。同时,通过市场的交易能够及时纠错,避免收藏初始阶段投入太多,陷得太深的危险。我们时有听说,一些藏家藏了一屋子赝品而毫不自觉,假如他能试着拿出几件藏品到市场上交易,也许就能发现问题,迷途知返了。当一个藏家在艺术市场上历练久了,眼力高了,自然藏品就能越买越精,这时藏品就分出三六九等,有些只是牟利的筹码,有些是可以把玩的珍宝,哪些该进,哪些该出,了然于胸,买与卖形成良性循环,收藏之道才能走得持久。
其实,真正意义上只买不卖的收藏是绝少的,中国人好面子,在收藏行为上也经常流露出暴发户的心态,炫富与攀比成了许多人收藏的乐趣,于是卖藏品变成是一件丢面子的事,丢面子的事自然遮遮掩掩不愿多提,中国藏家公开标榜自己只买不卖的居多,这种假象会误导他人。收藏本来纯粹就是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雅玩,就像有人嗜烟、有人嗜酒一样,是一种中性的行为,不必褒也不必贬。收藏的底线是不损人、不损物,没必要一定要把底线拔高到弘扬文化的高度,收藏家的首要任务是守住底线,而不是一味地想着充当文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