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鉴藏知识 » 正文

越窑青瓷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9  来源:网站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越窑青瓷作为土火幻化的精灵,能不断发展壮大,生机无限,有下述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生产技术上不断积累,精益求精,以臻完美。二是在装饰艺术上揽时代艺术之精华。不论是商周青铜器、楚汉漆木器,还是唐代金银器、汉唐青铜镜等等,只要是好的,不管是造型和纹饰均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为我所用,使自己永葆青春。三是在产品的功用上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产品的消费对象的档次。从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器具,到高雅的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清供和淑媛名姝的香闺用品,乃至荣登庙堂,成为帝王贵胄的新宠专爱,借此完成了从工艺到艺术的转变和升华。
 


 
       宋代越窑从吴越国晚期开始
 
       靠兵变起家的赵匡胤为大宋江山制定了偃武修文的国策。于是,有宋一代崇尚文治,是中国历史上“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制瓷业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群芳争妍的繁荣局面。历史悠久的越窑也在这时达到了鼎盛。一方面是中晚唐以来没有间断的瓷业生产使其工艺技术达到了超越前人的至高境界;另一方面是在宋代已形成了朝野嗜好越窑青瓷的社会风气,即宋人叶寅《坦斋笔衡》所谓“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诚然,回溯越窑历史,中唐以前越窑青瓷尚属江南一隅的土特产。9世纪中叶以后,秘色瓷受唐朝皇帝青睐,诗人茶圣亦对之吟咏赞美,越窑青瓷自此开始进入北方上流社会的视野,紧接着是吴越国向中原大事进贡,到了北宋已真正成为驰誉全国的名品。
 
       宋代越窑青瓷的生产规模十分庞大,除上林湖中心窑场外,尚有宁波东钱湖、黄岩沙埠、上虞窑寺前、龙窑大窑等众多窑场。宋朝建国为公元960年,而吴越国纳土归宋是公元978年,因此宋代越窑即从吴越国晚期开始。就像鉴赏唐诗宋词的风格嬗变一样,唐宋越窑的分界点约在公元940年前后,在这之前为唐代品格,其后则为宋代丰姿。晚唐五代越窑青瓷,造型雍容大气,底足多为宽扁的璧形、环形,上面留有泥点间隔的装烧痕;釉水匀净光莹,除秘色瓷为清雅的湖绿色外,多呈青中泛黄之色,基本上不见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取胜,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进入北宋,瓷器种类繁多,以碗、盘、盅等饮食器为大宗。又有执壶、粉盒、薰炉、长颈瓶、水盂等众多品类的高档用瓷。由于这时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和装烧工艺上均有重大改进,使产品胎体轻薄,造型雅致清秀,釉面青绿悦目,饮食器的圈足增高,足墙变窄,或直立或外撇,足缘圆滑。在装饰上突破中晚唐以来以釉取胜的传统做法,开始盛行花纹装饰,常见以细线划花的技法做出各种花纹,题材主要有缠枝四荷纹、双鹦鹉纹、对蝶纹、龟荷纹、花鸟纹等,还有少量的人物纹、龙纹和凤纹。线条细密流畅,构图严谨,布局讲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的器物,尤其是碗、盘,还在外壁刻出具有浅浮雕效果的莲瓣纹。至于香薰、套盒等器物,还同时采用镂空技术进行装饰。同时在个别器物,如碗、盘的外底釉下刻有“太平戊寅”“太平”和“官”“官样”等铭文。“太平戊寅”即吴越国纳土归宋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这时普遍流行匣钵装烧。普通的粗瓷,如碗、盘,均为一个匣钵内多件叠烧,两件之间用泥条间隔。而较高档的细瓷,则普遍采用单件装烧的方式。匣钵与器物之间以垫圈支垫。垫圈支于器物外底,足悬空。这种外撇高圈足的造型和花纹装饰的流行,就是对金银器的刻意模仿,显得清雅富丽、高挑挺秀。由于装烧时垫圈支衬在器物的外底圈足内,器物重量集中在底部,因此这时的器底往往较厚,并留下一圈断断续续的灰白色泥条间隔痕(这种在当时无法掩饰的瑕疵,在今天成为鉴别真伪的最重要依据),而圈足轻巧优美,且包裹釉层。
 
       北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造型更显轻巧灵秀,刻划花盛行
 
       进入北宋中期后,即公元1022年以后,越窑向北宋朝廷生产贡瓷的任务逐渐减少以至于无,从一个侧面表明其瓷业生产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商品瓷生产依然十分兴旺,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到了北宋晚期,方始出现明显的颓势,表现在窑业规模明显的缩小和普通民用瓷的质量明显下降。这时越窑青瓷造型更显轻巧灵秀,主要表现在器物圈足的处理上,不论是直立或外撇,都变得更高更有弧度,且是墙厚度往往是上厚下薄。这种圈足不断增高的趋势贯穿于整个北宋时期,也是断定器物时代前后的重要依据之一。釉色也更为稳定,以青灰、青绿为多。而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花纹装饰上,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和刻划花等,北宋早期是盛行划花,这时则流行刻划花。花纹内容有菊花纹、团花纹、摩羯纹、多重莲瓣、水波纹等,线条流畅、构图简洁。刻盏等器物的内底腹刻多重莲瓣。屏风式的布局方式也很常见,如用双线凸棱将执壶的腹部分隔成四等份,而在碗、盘的内腹,则用双线分成五块,其间用划花装饰图案。开光式布局也逐渐盛行起来,主要装饰在碗和高足水盂的外壁及器盖上。
南宋越窑青瓷的两路风格完全不同的产品,宫廷用瓷和平民用瓷
 
       南宋越窑青瓷,均在古银淀湖周边的低岭头、寺龙口、开刀山等几处相距不远的窑场生产。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盏、盅、钵、执壶、水盂等实用器,另有钟、炉、觚、长颈瓶、梅瓶、花翁、套瓶、器座、鸟食罐、动物瓷塑为小巧、轻薄、精美。鉴赏南宋越窑青瓷,要明确区分两路风格完全不同的产品,也要对宫廷用瓷和平民用瓷进行认真甄别。
 
       所谓两路产品,一是指传统越窑型产品,它们承袭北宋以来的传统,胎体轻薄,釉水薄而清亮,多呈青灰色和青绿色,盛行刻划花装饰,但在具体的装饰艺术和装烧工艺上又具有时代风格,成为鉴别的重要依据。一是指一批青釉" target="_blank">天青釉的产品。它们在上述几个窑口中均有生产,数量不多而质量精美。它们的釉色呈天青或月白,乳浊、半失透,釉层略厚,釉面温润含蓄,不用花纹装饰。用支钉支烧。其胎釉品质、器物造型和烧成方式均与越窑传统大相径庭,而与北宋的汝窑制品颇为接近,也同后来的南宋官窑产品比较类似,因此学术界称之为官窑型产品。这路产品全部为宫廷用瓷。为了保证质量,均用这时新出现的一种子口钵形匣钵单件装烧,匣钵之间用一圈泥条加封,烧成时匣钵密封,避免氧原子进入,使釉得到充分还原,从而保障了器物造型和釉色的稳定。而且这种加封方式较之五代时的釉封也是一大进步,使匣钵可以重复利用。支钉垫具也是新出现的品种,支钉数四至八个不等,一般是在垫圈的一端切几个口子,做成锯齿状,装烧时支衬在器物外底与匣钵之间,使碗盘等器物圈足满釉,而齿端与器物外底的接触面较大。还有一种支钉垫具是在圆饼上安上几个钉,但比例很小。至于瓶类器物的烧造,则用一种纺轮形垫饼垫烧。
 
       这批官窑型产品的鉴赏实物只能是瓷片标本,因为传世或出土完整器的概率几乎是零。即便是标本,其出土量也十分稀罕,因而弥足珍贵。目前古玩市场上仿冒的标本尚未发现,因此鉴赏的要点要落实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区分窑底货与宫廷遗物。窑底货即窑址出土的标本,是当时出窑后的废弃物,没有使用痕迹而质量较差。宫廷遗物是指在杭州、绍兴等地出土的瓷片标本,这两地曾是南宋首都和宋六陵所在地。这些标本是宫廷使用后的废弃物,有使用痕迹而品质精良,有些标本的外底还刻有“御厨”“进”等字款,而且都是烧成后加刻的。二是不要将它们与北宋汝窑、南宋官窑等瓷片标本相混淆。只要认真对比研究,就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鉴别的难度并不大。
 
       至于传统越窑青瓷产品,其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比官窑型产品要大得多,但它们中间存在着宫廷用瓷和平民用瓷的区分,只是前者比例很小,只有个别质量上乘且装饰龙纹的器物以及造型端庄古朴的钟、觚、香炉、器座等祭祀用器可以作出明确的界定。平民用瓷也存在精粗之分,这种区分既体现在器物的种类和用途上,也体现在具体的胎釉品质和装烧工艺上。普通的碗、盘等日常饮食器,往往质量较差,其装烧手法为低成本的多件明火叠烧,釉面色泽欠匀净,往往有阴阳面,器物内底的叠烧痕甚至破坏了其中的刻划花装饰图案。至于梅瓶、玉壶舂瓶、粉盒、水盂等书斋闺房用品,由于消费对象是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修养的贵族士大夫,因此这些产品的质量依然很高,装饰也十分讲究,令人激赏。
 
       对于这路产品的鉴赏,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与北宋中晚期的越窑青瓷明确区分开来。由于学术界揭开南宋越窑之谜才几年,因此鉴藏界对之尚朦胧不清。其实它们的时代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古玩市场上也能看到完整器,所以有必要掌握其具体的鉴定要点。这时的器物造型较之北宋显得敦厚端庄。如碗、盘类器物,多折腰造型,圈足普遍较矮并向内略收,而足端圆浑。胎质相对要粗灰一些,不过由于都是底足裹釉装烧,胎质的精粗色泽并不是关注的要点。青釉薄而透明,色泽以青泛灰为多,小部分为光润的青绿色,从而使釉下装饰的刻划花得到较好的显现。盛行刻划花装饰,具体技法为先用犀利的刀法刻出花纹的轮廓,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双钩技法。然后在轮廓内再饰以纤细娴熟的划花,使花纹图案刚柔相济,醒人耳目。花纹题材较丰富,主要有牡丹纹、莲瓣纹、兰草纹和回纹、八卦纹、卷云纹等。其中的兰草纹、回纹、八卦纹等为南宋时所仅见,而兰草纹更是盛行一时,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