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在位24年。宋徽宗在治国上虽不具文韬武略,但在艺术上却卓有成就,他在宋代皇帝中书画造诣最深,工真、行、草书,并创立“瘦金体”楷书。
宣和壬寅四年(1122年),赵佶在11米长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写下狂草的《千字文》,整幅作品草法飞动,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气势非凡。用笔疾徐缓冲,提按顿挫,轻重粗细,方折圆转,极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如同一首优美奔放的交响乐以书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此卷是赵佶四十岁的成熟之作,也是赵佶传世草书孤本,弥足珍贵。宋时此卷藏于御府,元明时期流传不详,清入内府。
鉴定大家杨仁恺生前认为,赵佶擅长书画,独具风貌,对后世起过相当重大的影响。在书法的艺术实践,他早年曾一度学过同时人黄庭坚的字迹,随后改学唐人薛稷、薛曜兄弟。通过对薛氏兄弟书法的临习,心摹手追,持之以恒,在他廿岁前後,真书即已形成一种“新”的面貌,后人不察,以为是创自赵佶本人,美其名曰“瘦金体”或 “瘦筋体”,贵则出自薛曜《夏日游石淙诗》,由于它断了流传已达四五百年, 一旦由赵佶写出,于是就显得新颖了。行书则保存薛稷的前规,间架紧密,笔锋遒劲,传世的《方丘敕》和《蔡行敕》黑迹,就具有这种风骨。至于赵佶的草书,世不多见,从上海博物馆所藏十四字题昼七绝两句“掠水燕翎寒自缚,随泥花片湿相重”的草书团扇,连同此卷考察,其法当出自张旭、怀素狂草一派,瘦劲挺拔,使转奔放,不离规矩,与怀素更为接近些。此外,再也没有看到他的草书流传下来,也可以说是仅见的孤本。
赵佶与所有的书家一样,喜欢书写《千字文》,一生不知写了多少卷,流传至今,仅存两件。其一为瘦筋书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写于崇宁三年(公元 1104年),时年二十二岁。卷后的“赐童贯”题字,当是他为那时正供奉明 金局的童贯所书。卷为朱丝栏,素笺本,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书法 已基本定型,不过此时尚嫌瘦弱拘谨,不如晚年的肥润刚韧,心手一致的好。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真是不一而足。另一卷书于宣和四年,是年作者恰好四十岁,已是他短短一生中的接近于晚年,正是其书法大成之时。他这两卷用真楷、狂草所书的千文,都是根据周兴嗣的版本,中间为避讳改了几个字而外,概无差异,不见所谓魏锺繇千文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