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鉴藏知识 » 正文

砚滴的发展历史与鉴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9
      砚滴是什么?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最初古人使用各种形状的水壶水盂类器皿研墨时发现,用水壶水盂往砚池里倒水时,水的流量往往很难控制,于是就改进和发明了便于控制水量的研墨用具,这就是砚滴。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之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它们题材多样,寓意美好,其消费对象则往往是达官显贵、皇家贵胄,因此传承至今的砚滴类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鉴藏价值。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南北朝时期砚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请辞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画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导入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制的眼底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的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和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
      尽管砚滴的外形多种多样,但有三点结构是共同的:一是腹内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较高的位置上有一细孔,倾倒时,可以滴出水来;三是背上有一个圆孔和腹相通,圆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状器,可以注入水,用水时,用一个手指按住,把砚滴移到砚台上时,不会有水洒出,只要略松开手指,便有水滴到砚台上。
      在文房用具中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文物鉴定专家讲瓷砚滴的作伪有四种方式:一是做土锈法, 因为明代以前的高古砚滴绝大多数是出土文物,一般鉴定方法是用水浸湿底部,用鼻子闻,如有土浸味便为出土文物。造假者便涂上一些老土冒充,但容易识破,因为土浸是瓷器上百年氧化腐蚀形成的绣斑,很难剥落,而假土浸很容易用手剥落。二是药浸法,即用化学药水浸泡、涂擦。但有一股药水味,且涂擦过于均匀,容易识破。三是假开片法,是将刚出炉的瓷砚滴洒上盐水、或在出炉前开炉惊风,瓷砚滴釉面就会出现爆裂,产生开片,然后再在开片处涂上污水、茶垢,冒充古品,但也容易鉴定,只要将开片污垢擦去便见本色,而真正的老品开片中的污垢须用84洗液浸泡24小时以上才可去除。四是老底接新胎,即在真正的老瓷砚滴残破的底部接上新瓷胎。这要从其器型、釉色上加以鉴定。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