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广东省博物馆藏“大明弘治年制”款黄釉碗
图2 广东省博物馆藏“大明正德年制”款黄釉碗
传世黄釉始见于宣德,弘治、正德达到巅峰。以娇艳欲滴、恬淡飘逸著称的弘治黄釉,其审美价值、烧造水准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弘治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平整,滋润娇嫩,光泽度好,又称“娇黄”、“鸡油黄”。加上采用浇釉工艺,即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釉表或素胎之上,故又名“浇黄”。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大明弘治年制”款黄釉碗(图1),就是其间的经典之作。
弘治黄釉主要特征:一是色调恬淡,妩媚娇嫩;二是造型规整,修坯细洁;三是通体黄釉,光素无纹;四是底足低矮,圈足光滑;五是盘底塌陷,抚之突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黄色,作为帝王的标志、皇权的象征,是皇室的御用专利,也是世俗社会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
据史籍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在皇室及各级官员中制定了严格的用色标准,明确规定,黄色为天子用色,“禁止士庶穿黄。”入明,除了服饰颜色外,还对用瓷釉色严加管束。据《英宗天顺实录》记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违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在色彩使用上,王权社会可谓是壁垒森严,“滥用黄色”更视作“对皇权的严峻挑战”。
帝王的自身修养与价值取向,同样会对瓷器生产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后世史学家对礼贤下士、励精图治的弘治评价:“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晚明学者朱国祯对弘治同样赞誉有加。弘治黄釉“清雅秀逸、含蓄内敛、通体一色、素面朝天”,正是弘治“洁身自好、勤政爱民、仁者为怀”特定性格的客观折射与真实外现。
与弘治相比,正德黄釉呈色较深,故有“老成持重”之说。广东省博物馆另有“大明正德年制”款黄釉碗(图2),高7.3、口径16.4、底径6.6厘米,底书青花双圈“大明正德年制”。同时,正德黄釉工艺繁复、花样翻新,品种拓展到黄地绿彩、黄地紫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