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传自于西方,至今已有700余年,其中,自诞生以来的600年间一直为宫廷御用之物,从未走出过皇宫,特别在明代景泰年间,景泰皇帝对景泰蓝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设无不用景泰蓝制作,被称为“天下一绝”。无独有偶,一种与景泰蓝相似的器物悄然出现,这就是在日本被奉为“无国上品”的七宝烧。
“天下一绝”景泰蓝
“无国上品”七宝烧
“天下一绝”景泰蓝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又名“珐蓝”、“珐琅”,别名“铜胎掐丝珐琅”。“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胎上,用细薄的扁铜丝掐成花样,再在铜丝立面围成的小隔间填充珐琅釉彩,经过反复烧制、镀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烁目的珐琅器皿。自元代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本身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是到了明代,工艺臻至成熟,不仅制胎巧夺天工,器型丰富多样,釉色更是变幻万端,在早期的宝石蓝、菜玉绿、鸡血红、车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蓝和玫瑰色,观之愈加纯净透亮,泛出晶莹可爱的宝石光泽。清代掐丝珐琅技艺较之前朝已有长足的进步,其一大特点是体量宏伟,器型已从小巧物什,扩大到了日用家具,如今到故宫走一圈,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大而醒目的景泰蓝摆件。
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珐琅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在中国,珐琅器的主要品种有两类,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此期间,珐琅器的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所以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有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制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制而成。其中,最考验功力的是掐丝与点蓝。
“无国上品”七宝烧
七宝烧是日语中对金属珐琅器的称谓。因其烧制工艺源于中国的景泰蓝,故又有“日本的景泰蓝”之称。16世纪末(即日本庆长年间),日本工艺美术家及其工匠们,在模仿学习制作中国“景泰蓝”(珐琅器)工艺品(明代万历年间创制)中,于不经意间竟然制造出属于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并被其命名为“七宝烧”的艺术品。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创制之初,即体现出其独特魅力:它以金属为胎,表面装饰以石英为主要原料并配合其他颜料烧制而成;其具有器形规整、胎骨轻薄、釉料细腻、色泽明快、璀璨华丽、纹样典雅、线条纤细等诸多特征。
七宝烧按其工艺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有线七宝烧和无线七宝烧两种;伴随其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近现代又产生出了透明七宝、省胎七宝、透胎七宝、盛上七宝和罩釉七宝等。在数种七宝烧工艺品中,其以有线七宝制作最为复杂而考究,故此也最显其珍贵性。有线七宝烧为一种掐丝珐琅,是以铜或银为胎,用金属细丝制成各种图案纹样,再施以石英及其他颜料,遂经烧制而成,类似中国的景泰蓝,但日本在工料和珐琅用料上又有其自身特点。无线七宝烧为画法琅的一种,它是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经过烧制后显色,富有画绘的特色,类似于中国的画珐琅。不过日本的无线七宝烧骨胎较薄,釉面平滑,有玻璃光泽感。
有线七宝烧整个制作过程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7道:制胎、掐丝、烧焊、点釉、烧釉、打磨和镀光。各道工序中最为复杂的是掐丝和点釉技术,而烧釉和打磨一般也要经过多次。所用珐琅颜色比较多,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一般来说,单色七宝烧较为少见。透明釉七宝烧即是在经过艺术设计加工的金属胚胎上,涂饰透明珐琅釉,再经烘烧后露出胎上的花纹或图案,从而显现出亮丽独特的艺术效果。
七宝烧与景泰蓝有何区别
关于七宝烧与景泰蓝有何不同之处,日本宫城艺术协会参事、七宝烧领航人高桥通子表示,七宝烧虽与景泰蓝在制作工艺方面极为相似,但在用料配比和艺术审美上,七宝烧则与景泰蓝有很大不同:
首先,在釉料选择上景泰蓝用的是不透明珐琅釉,七宝烧用的是透明玻璃釉,景泰蓝将颜料混入珐琅质中,再填入铜丝掐成的框内,各色珐琅质厚重而不透明,七宝烧则是在铜器上敷过一层红色水银,再在这层水银上作图案,最后施上玻璃釉,透明及底且反光;其次,景泰蓝和七宝烧在掐丝方面所用材料有所不同,景泰蓝用铜丝掐,七宝烧用银丝掐;另外在纹饰布局即艺术审美上,景泰蓝常常通体布满纹样,而七宝烧图案通常在器物正面,并且在制作中融入了特有的民族风情,使之更加华丽多姿。
关注企业家收藏网官方微信,获得更多收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