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发掘的30年前,也就是在1985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就对左家山遗址进行过一次发掘,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三个时期的遗存,年代跨度从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在左家山文化存在的时间跨度内,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了仰韶、龙山、大汶口等文化;长江流域出现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东北地区已发现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红山文化;这些出自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多元性的有力佐证。
1985年左家山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的玉龙。
曲体玉龙
旧石器
1985年吉林省农安左家山遗址出土
高4.4厘米 宽3.8厘米 厚1.1厘米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呈黄色,卷曲状。首尾相接处有一缺口,没有断开,中心有一大圆孔。龙首较小,头顶有双耳,双眼凸起,吻部较宽,嘴前凸。身体卷曲成环,龙身光素无纹饰,颈后背脊处横穿一孔,可系挂。器磨制光润,造型古朴。
曲体玉龙也叫“玦”形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雕中最多的一种,形体和头部有大有小,缺口处有的断开,有的未断开,时代有早有晚,出土时多位于墓主胸部。墓主生前应是有地位和权力的部落首领或巫师,玉龙是巫觋以玉事神时所用的玉神器。这件玉龙比红山的玉猪龙在造型上更为原始。有考古工作者从地层堆积推测,其年代可能早于辽宁红山文化。
左家山遗址发掘结束后第二年,遗址出土的玉龙就和另一件完整复原的陶罐,被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调走,这足以表明文物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调拨文物,也是站在全国范围内考量,选择各地最具文化价值,能代表当地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器物。左家山出土的玉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调拨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1985年左家山遗址发掘之前,红山文化因出土大量玉器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玉猪龙”而名动全国,在学界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文明的语境中,“玉猪龙”被冠以“天下第一龙”的称谓流传起来,而左家山的玉龙,在年代上比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更早,很多人也将其称为“天下第一龙”。对田野考古出土的器物应当如何命名,左家山的玉龙是否可以叫“天下第一龙”呢?
当年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参与发掘,如今已是吉林大学教授的赵宾福在接受《长春晚报》采访时称,“龙”其实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动物,它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赋予一件远古时代的器物“龙”的名称,有多少想象的成分,就有多少美好的祝愿在里面,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始终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兽首玦”,因为这样更严谨。
对左家山文化的玉龙,赵宾福教授认为,称其为玉石龙、玉雕龙、玉龙都没有问题,但“天下第一龙”的提法却不妥,因为在比左家山更久远遗迹的考古中,人们已经发现了在地上摆放的龙形石堆以及用蚌壳摆放的龙形图案等。左家山出土的玉龙并不是最早的“龙”概念的表达,但用玉雕龙的方式,它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因此,称它为“天下第一玉雕龙”“中华第一玉雕龙”是没有异议的。至于它和红山文化玉龙的关系,则跟两个文化的关系是相通的。
左家山文化的先民和红山文化的先民虽都生活在东北地区,却有着各自独立的文化传承,但不排除他们会存在横向的文化交流。左家山出土的玉龙应该是红山文化玉龙的早期形态,在考古学上,称其为红山文化玉龙的祖型。
在左家山出土遗存中,玉龙的名气是最大的,可在一名考古工作者眼中,它和其他的遗存并无二致。与世人不同,学者眼中的文物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学术价值。玉龙在赵宾福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照”,更多进入他视野的材料,反而是那些并没有太多人去关注的陶器、石器、骨器。
他说,考古学是一门“透物见人、透物见史”的科学,我们研究古代先民,尤其是史前先民的生存状态,判定考古学文化的特点,最主要的依据是陶器,它的形制、花纹、制法都是重要的依据;其次是当时的生产工具,石器、骨器和房屋、墓葬等,在学者眼中,这些资料就是“宝物”。
目前,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调拨的两件器物,其余左家山遗址出土的“宝物”,都静静地陈列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