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煤矿的一号井
当近代中国许多人还不知道洋灰为何物时,唐山的洋灰就已经被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重大建筑工程采用。
|一张老股票|
▲ 民国二十四年发行的面值为“拾股”的无记名股票见证了启新水泥厂的历史。
这是一张唐山博物馆珍藏的启新老股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行,面值为“拾股”,纸质,编号为“丙字第1525号”。长31.6厘米,宽22.1厘米,采用雕版印制。股票正面四周边框用几何纹装饰,上部正中印有启新的商标“龙马负太极图”(俗称马牌)。商标下面自右至左的文字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再下面是当时启新部分厂景的图片。
▲ 股票上印有启新部分厂景,只见高大宽敞的厂房,空场上堆满了成品,高耸的烟筒正冒出浓烟,一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启新水泥厂的前身是唐山细敏土厂,由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于1889年集合官商股银十万两开办,当时采用的是落后的小立窑生产,成本太高,质量又太差,因而销售有限,几年下来就将本钱亏尽终不能维持,于1893年停办。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清政府被迫同意放松对一些新兴工业的控制,并表示了“提倡”和“奖励”之意。随着国内各种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的兴起,对水泥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此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决定筹办恢复唐山细绵土厂。
就在周学熙着手准备恢复工厂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帝国主义分子的勾结下,开平矿务局与唐山细绵土厂同时被英国人骗占了。周学熙与英国公司进行了长期艰难的交涉,他始终不肯让步,经过多次斗争终于在1906年收回了细绵土厂。周学熙把原厂名改为唐山洋灰公司,1907年又改称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强大的靠山|
周学熙能成功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特殊的势力。启新最初的投资人,主要是周学熙、袁世凯、李士铭、卢木斋。李士铭是天津的大盐商,卢木斋则是做官的。启新从一开始就先由国库垫款,然后再招募商股。最初的100万元投资就是由袁世凯批准,分别由淮军银钱所及天津官银号两处各付50万元。淮军银钱所承借的是固定资本,期限10年,年息5厘。前3年只付息,不还本;10年期满后,本息还清。当时一般借款利息为月息8厘至1分2厘。像这样无任何抵押的长期低息借款是一般企业无法得到的。
有了足够的货币资本,启新即在老厂东边建造了新的厂房,称为甲厂,并向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了当时最新式的制灰设备。就在前期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周学熙听到了袁世凯要从直隶总督的职位上内调担任外务部尚书的消息,他怕总督易人影响启新的前途,因此决定立即还清官款,把启新变成私人资本企业。于是在袁世凯和周学熙的号召下,由1906年11月到翌年7月,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募足了商股。
▲ 在启新的发展中,周学熙功不可没。
由于启新一创办就获得了高额的利润,除去分红外,剩余价值又大量转化为资本,启新开始了大扩充。1907年成立乙厂,1921年因洋灰销路激增,供不应求,随即进行第二次扩充成立了丙厂和丁厂,1932年第三次扩充成立戊厂,1941年第四次扩充。几个厂先后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了大量的新式设备,又从德国购置了发电机,工厂用电完全可以保证自给自足。至此,启新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创办时的10倍,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水泥厂。为了大力推销,启新在国内东西南北设立了四大总批发所,北部设在天津,南部设在上海,东部设在奉天,西部设在汉口,由这几处辐射全国,因此其产销量连续50多年居全国第一位。
这张股票是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发行的。启新最早的创办人周学熙已于1933年下台,由袁心武接替了总经理的位置。袁心武是袁世凯的第六子,袁家仍是启新的主要股东。股票上所列的另几位董事,周学辉是周学熙的弟弟;孙多钰曾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龚心湛曾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和内阁总理;王锡彤则是启新主要的管理者。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大资本家股东,启新一直拉拢当政势力,这些历届执掌大权的人物就成为了启新强大的靠山。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启新的命运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它的繁盛时期只延续到了1937年。先是被日军控制,后又遭到国民党的剥削。到1948年,终因资金周转不灵,以“山空水尽”为标题在报纸上刊登了停工的启事。这是民族资本企业在旧中国不可逃脱的命运,虽有过鼎盛,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