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企业家收藏网--专访收藏家吴小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4
收藏家吴小刚
收藏家吴小刚
 
企业家收藏网:您是个地道的绍兴人,怎么把您的木雕造像艺术博物馆开到了苏州?
 
吴小刚:1997年,乡镇企业转制,我们是作为招商引资的对象来到了吴江菀坪镇,当时盘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应该说吴江也是我的福地,在这儿工厂经营得也很顺利,就此安了家。我收藏的木雕造像也全搬了过来,就办了这个艺术博物馆。
 
企业家收藏网:怎么会喜欢上木雕造像的?
 
吴小刚:我学生时代就爱好美术,还曾想报考美术学院。1996年,我看到一尊楠木观音像,那尊观音超凡脱俗的神采和气韵令我如痴如醉,就此我把收藏的目标锁定在木雕造像上。与其他石雕、金属或泥塑造像不同的是,木雕造像取材于树木,蕴含着生命和灵性,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我喜欢这样的温暖和灵性。那一年我收藏了二三十件这样的木雕造像,但之后中断了近十年,因为父亲想让我继承家族的产业,所以那几年我的重心在企业经营上。2005年我又重拾起了旧好,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投入,我把企业里赚到的钱全都投到收藏木像造像这一块。
 
企业家收藏网:什么促使您投入这么多的精力和财力?
 
吴小刚:2005年,我无意间进入雅昌网论坛,看到一个版主发的一个关于木雕造像的帖子,发现喜欢木雕造像的藏友都在那里交流。那时我是一个人在玩,根本就不知道外面有这么大的天地。进了雅昌网,就像找到了组织。把自己收藏的好东西发上去,大家一起讨论,然后再不断地去买,不断地讨论,不断地提高,2006年,我就开始大规模收藏。应该说,雅昌网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慢慢自信心爆棚。2007年,我成为雕刻造像版块的版主。
 
企业家收藏网:您就是圈内声名远播的“豆腐兄”——家常豆腐777呀。
 
吴小刚:哈哈。当时那儿可热闹了,国内喜欢收藏木雕造像的朋友纷纷汇聚于此,相互切磋交流。这些年,网络论坛没有当初那么红火了,但仍是重要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开始进行研究,写论文,后来出书,办展览,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了过来。当然其间,我也交了不少“学费”,这些东西我还留在自己手上,时不时看上几眼。就是要多看赝品,才能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
 
“无宋木不成馆”,木雕造像的艺术价值极高
 
企业家收藏网:至今,您一共收藏了多少件木雕造像?
 
吴小刚:一千多件,年代从唐代一直到民国。年代最早的是唐代的一尊敦煌里面的舞伎菩萨。而我认为最珍贵的是那尊宋代辽金的普贤菩萨木雕造像。这件造像高40厘米,稀奇在于造像的两条腿是交叉的,我查了所有的资料,一般普贤菩萨造型都是盘腿,这个交腿的造型在石刻上出现过,但在木雕造像上没有这种造型,目前来说是唯一的,当然不排除以后会发现。稀缺性决定了它的珍贵性。
 
企业家收藏网:就今天国内的收藏圈,木雕造像属于“清寡之地”,为什么您在一个小众收藏里能坚守这么多年?
 
吴小刚:喜欢,纯喜欢。我一直认为木头这个东西有一个生长性,会生长,是活的,有灵性的,这是一种很细微的感觉。事实也是这样,木料本身特色各异,加上独具匠心、丰富多彩的造型,还有各类材质镶嵌,没有一件重复的,不像金属、石刻造像,光材质就有局限性,没办法千变万化,而且像金属浇筑,是用模具的,一弄就是十几件、几百件,重复性很多。
 
国外一流的博物馆,基本上都珍藏有精湛的木雕造像作品,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现今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木雕佛像汉代立佛就存于大英博物馆里面。它是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1900年在新疆尼雅寺庙的废墟中挖掘到的,被视作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瑰宝。还有它馆藏的“十一面千手观音菩萨立像”,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的“释迦牟尼佛坐像”,还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14米高的宋代自在观音像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多数有我们中国的木雕造像。国外的收藏机构不会轻易把唐宋的木雕造像用来拍卖。2012年佳士得拍卖会上那件拍卖价达900多万欧元的作品,是因为它的腿和后背被修补得面目全非,才拿出来拍卖的。我国的宋代木雕造像一直都是国外大型博物馆的“必争之物”,一般不拱手相让,他们有一句话叫做“无宋木不成馆”,就是没有宋代的木雕造像是不能叫博物馆的。
 
企业家收藏网:木雕造像的艺术价值这么高,为什么是个小众的收藏呢?
 
吴小刚:人们对木雕造像的重视和认知程度还不够。一个主要原因是,木雕保存确实非常困难,除了自然风化和木雕本身容易开裂外,还会受空气温湿度、虫蚀等影响,不像石雕和金属的埋在地里,出土后还是原来的样,木雕就不行了,早腐烂掉了。所以早期的木雕造像能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现在元代以上的东西比较少,像我收藏了这么些年,元代以上的不过十多件,而且完整的更少,越是高古的完整性越差。说到底,不少人觉得烂木头一堆,不值钱。当时我收购的时候,周围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支持我,连我父母都不理解。
 
但我们来看看木雕造像的历史传承。现存最早的木雕造像可追溯到汉代,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也与佛教东渐的顺序完全同步——新疆、河西走廊、西安周边,进而遍及全国各地。在历史沿革中,木雕造像从寺庙遍及民间,与祖先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民间图腾文化相交融。在造像艺术成就来看,唐宋达到艺术顶峰,明清以后慢慢没落。所以木雕造像是我国艺术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特定时期,让文化出现了断层,特别是宗教造像文化的缺失,很多人对此类艺术认识不足,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缺失的文化补起来。
 
从国外回购的精品增多,大家对木雕造像的认知度在提升
 
企业家收藏网:怎么把这个缺失的补起来呢?
 
吴小刚:尽我的能力大力推广木雕造像艺术。我一直说,我不是个收藏家,我只是一个推广者。
 
企业家收藏网:怎么推广?
 
吴小刚:雅昌网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除了交流切磋外,不少我举办的个人展,他们也会来参观。我开了博物馆以后,得到众多朋友的关注,时常有人慕名而来。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办展览、出书,让更多的人能对这门艺术有所了解。2007年,我在吴江博物馆举办了个人收藏之古木雕造像展;2008年,参加了苏州市博物馆举办的“苏州民间收藏精品展”;2010年,参加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展”,同年在吴江举办“古代造像研讨会”;2011年,在绍兴博物馆举办个人收藏之古木雕造像展;2012年参加吴江博物馆举办的“聚萃奉珍——吴江市中青年六藏家精品展”;2013年在德清博物馆举办个人之古木雕造像展;2014年,在江南锡器博物馆和太仓博物馆再次举办个人之古木雕造像展。每次展出后,都举办讲座,让观者有实地感受。2010年,我从收藏的物件中遴选了181件历代木雕造像精品,由西泠印社编辑出版了《万缘堂木雕藏选》一书。
 
企业家收藏网:那在您的大力推广下,现在木雕造像收藏市场是怎么个现状?
 
吴小刚:绝对不是靠我个人的力量,而是大家对木雕造像的认知度在变化。现在的现状是稳步发展,单从经济价值上来说,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拍卖价格一直是稳步上升,说明认可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就是以前在拍卖品的分类上,造像是归入杂项一类来拍的,现在单独列出,说明收藏的人多了,价格高了,那当然要尝试着拍拍看,就独立分出来,这也说明对造像的认可在慢慢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也在慢慢提升中。
 
企业家收藏网:那出现的精品会越来越多了。
 
吴小刚:不是越来越多,只是从国外回购回来的越来越多。有史料记载唐代木俑有19件,其中9件有拍卖的记录,其他10件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广州有位朋友,把这有记录的9件物品回购了7件回来,还有2件,他知道在哪里,他说一定也要把它们拿回来,这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保护。还有广州的佛像堂,也在积极努力做着推广工作,他父辈从三十年前就开始收藏了。另外收藏的团队越来越多,各个地方都有,比如四川的,他们就喜欢川雕,湖南的他们就喜欢湘雕。
 
只谈艺术不谈价格,这也是需要慢慢普及的观念
 
企业家收藏网:但是由于木雕造像比较难保存,在物件的完整度上特别是早期的精品木雕造像都会打折扣,那大家对它们的接受度究竟如何?是否永远会处于小众化的层面?
 
吴小刚: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毕竟传统的意识不是一时间会改变的。对雕刻艺术来讲,材质只是一个载体,体现它价值的是那些在载体上体现出来的艺术。可能大家会觉得木头是个比较平民化的东西,但它也只是一个载体,艺术性根本不会因为它的载体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越是艺术性高的那些造像,它们所用何种材质越
 
会被人所忽略不计。木雕造像现在处在刚刚起步的收藏氛围中,
 
可能大家会更偏向喜欢完整器,但木雕造像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为因素都很容易受到损害,大家就感觉有缺损,在接受度上就会低一些,觉得不值得收藏。但国外很少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不管你是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都是从物件的艺术层面来考虑,所以你会看到国外好多博物馆,很多残件都是作为“镇馆之宝”在那儿保存着呢。
 
企业家收藏网:这是观念的差异吗?
 
吴小刚:确实有些不一样,我们要求完整,哪怕一个碗,豁了口也是残件了,我们会用价格来做评判,价格马上会差之千里。国外收藏可能更多注重艺术性,就无所谓残缺不残缺了,哪怕只剩一个手指头或一个手臂,或烧得面目全非了,博物馆都收藏着。只谈艺术不谈价格,这也是需要慢慢普及的观念。只谈钱的话,收藏就没有意义了,这不叫收藏,叫买卖商品了。作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看中的应该是收藏品的艺术性价值而不是它的价格。
 
不同区域的木雕造像都有文化背景
 
企业家收藏网:从收藏到研究是一个怎么样的转变?
 
吴小刚:等收藏到了一定量以后,慢慢地你自然而然会去研究它,想去研究它,不用谁去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的佛像背后有两个开光孔,而有的是一个?为什么这个孔是窄的,那个孔是方的?自然而然就会去研究了,还有其造型后面的文化背景。我国木雕造像艺术水平非常高,不同区域流派也使得木雕造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比如江浙地区,给人的感觉是雕工精致,它会在造像上刷一层红漆,再上一遍金漆,主要是反射出的金色,特别灿烂、好看,这是江浙一带木雕造像的特点。现在外“挂”的一层金漆,因为风化等原因很多已经看不到了。福建的木雕风格多是彩漆或者在人物的衣褶边缘做细致的花边修饰;山西的比较大气、粗犷,刀法简练;湖南的湘雕一般是镂空雕刻,显示工艺高超……识别各地雕刻风格的不尽相同,也是鉴别真伪的一种方法。除了看雕工,更重要的是看味道,有很多宋元的木雕造像鼻子眼睛都模糊了,但那份气蕴和味道是不一样的。
 
企业家收藏网:那您上面讲到的文化断层是不是主要指知识性方面的断层?
 
吴小刚:知识性、学术性都是一个断层。研究得少,这方面的专业类书也极少。
 
企业家收藏网:那是什么原因?
 
吴小刚:还是不重视,小众喜欢,不像字画、瓷器、玉器,玩的人多,自然而然研究的人也多。
 
企业家收藏网:收藏木雕类的人,比如门窗,不也挺多的吗?
 
吴小刚:木雕门窗比较多,但造像类的比较少。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在我国虽是门古老的艺术,可以说它几乎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但它一直是作为宗教的附庸品的形式而存在,相对于书画,雕塑未形成人文艺术,从而未被人们认真对待和熟知。其实石刻造像也好,泥塑造像、木雕造像也罢,都是相通的,不光光是雕塑艺术在里面,还包括儒道释的文化在里面,只有精通艺术、历史、雕刻,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品造像。
 
企业家收藏网:国外的学术氛围是不是比国内更强一点,或者说研究更超前一点?
 
吴小刚:可能他们在对艺术的看法上面更超前些。国内虽然收藏很热,但能涉及对艺术鉴赏的玩家还不算很多。比如石雕造像,因为容易保存了,所以年份高古的数量会大一些,我们能看到的也就相对多,而木雕造像,我们看到的是明清的数量比较多,元宋以前的非常稀少,且完整性差,但在国外大的博物馆,我们却能看到不少高古的,虽有缺损但看着感觉震撼的木雕造像。
 
企业家收藏网:就木雕造像来讲,可能它的不易留存性导致的残缺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吴小刚:不易留存主要是保护不当的问题,残缺不全多为人为破坏和保护不当。在日本,唐代的木雕造像到现在还保存得很完美。只要太阳晒不到,雨漏不到,保持干燥通风,保存个一千年不成问题的。
 
企业家收藏网:那您现在收藏的这些东西是怎么保护的?
 
吴小刚:就是保持干燥,不要晒太阳不要淋雨,肯定没问题啊,我二十几年前买的还是保持原样。
 
木雕造像最该去的地方, 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庙宇
 
企业家收藏网:您收藏的主要是古代的木雕造像,国家一向对于高古的一些文物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知政府在这块上有什么限定?拍卖会上允许拍吗?
 
吴小刚:据我了解好多为传世的,早年多数家庭都供有佛像神龛,大家庭的祠堂还会有一些精品,所以这些都属于传世的范畴,跟那些出土的或寺庙的不同。说到拍卖会,可能会打点“擦边球”。
 
企业家收藏网: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得以完整有序地传承,正是无数具有家国使命和文化情怀的收藏家一代一代接力的成果。他们以私人财力收集散落民间的文化,最后都献给了国家,您是否也有这方面的打算?
 
吴小刚:有。我的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随时欢迎大家来参观。吴江博物馆十周年庆典的时候,我捐赠了一尊清早期金漆木雕罗汉像;2011年,向绍兴炉峰禅寺捐赠了一尊木雕观音像。我认为木雕造像最该去的地方,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庙宇。
 
人物简介
 
吴小刚,1971年生,绍兴人,现定居吴江。从1996年开始木雕造像收藏,至今已藏有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木雕造像一千多件。在这个领域,吴小刚一直致力于木雕造像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创办了万缘堂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博物馆,并编辑出版了《万缘堂木雕藏选》一书。

来源:苏州日报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关键词: 收藏家 吴小刚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