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的出现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汉朝,非正式其实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初见端倪,但并不是正式的。所谓正式在普遍说法上是指以国家为代表去迎请、礼请了过来这才是正式的。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量的佛教艺术品被制作。其中金铜佛像无疑从现世看来是最有魅力的。
所谓金铜佛像可泛指一切金属质地的佛像它可以是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甚至纯金。一般特指鎏金铜佛。佛教以感化世人、普度众生为宗旨佛教经典,也宣称佛陀法身不灭,只要在修行时观想佛的庄严宝相吟诵佛号佛便与你同在。而为彰显佛像的耀眼灿烂金色便必不可少。但由于金过于珍贵所以很少有直接用纯金来铸造佛像的,而且因为镕金流动性的问题造成纯金冷却后极易出现裂缝,以汞镀金法在铜佛表面贴金就成了佛教造像中常使用的方式。这些金铜佛像被各地寺庙供奉,辗转百年之后大部分流落民间也构成了今日佛像市场的蔚为大观。
鎏金铜佛像的断代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大体分为汉传、藏传两大系统。鎏金铜佛像因为历史久远存在着的断代上的困难。普遍根据各时代的佛像有的造像特征来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鎏金铜佛像的鉴定
鎏金铜佛像行情的一路走高,使收藏者投资信心倍增但同时也应注意佛像的辨伪。目前市场上包括一些拍卖活动中赝品不在少数主要有三类:一是大批量的粗制滥造的新品,这在古玩地摊市场中随处可见。二是以真品翻模制作的这一类作品,粗看颇有旧气,但只要仔细辨别佛像的脸部、手足部和衣纹等细节,还是能判断其真伪的,仿品在这些部位的处理往往比真品模糊或交待不清。还有较重要的一点是看包浆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做旧处理,但其光泽在光线的反射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刺眼。三是以旧的残件拼凑或在旧品上,添款以增加其价值。对这些作品的辨伪需要对佛教造像有一定的理解和熟悉。因为古时的工匠制作佛像必须遵循严格的佛教制度和制作规程,从整体上研究还是能看出其中之不统一性的。
真器伪款,有的铜、石佛像,本身是真品,但被加刻伪款,比如北齐的佛像加上了北魏的年款,而且是北魏初年的年款,北魏初年的佛像还没有完全摆脱外来的犍陀罗佛像样式的影响,字体也遒劲古拙,而北齐的佛像流行浅薄的衣纹,大衣如湿衣贴体,与北魏初期的深厚起伏的衣纹截然不同。这种在真品上刻伪款的例子很多。从字体上、发愿文内容上都能发现问题。再例如有的唐代铜佛像本身无款,将光背后或四足面加刻北魏年款。小型北魏铜佛像与唐佛像实际上有很大区别,收藏者若不深入研究其造型,往往看大形,似乎都是四足带光背,再加北魏伪款,就很容易将它作为北魏佛像而上当。
鎏金铜佛像的收藏
佛像各种变化万端的造型样式吸引了无数有志于佛像的人,可也同时阻挡了许多对佛像了解不多的入门者。很多收藏者分得清佛、菩萨、罗汉,可佛是什么佛,菩萨是什么菩,萨罗汉是什么罗汉,却不甚了了。不但佛教知识不足备的收藏者如此,就是拍卖公司也经常张冠李戴。佛教造像有显宗佛像与密宗佛像的区别。藏传佛教即以密宗传承为主。而密宗佛像神怪众多造型诡异多变,市场上又是藏传佛像远好于汉传佛像。在收藏金铜佛像时就不能被繁多的品类迷失了双眼,要抽出其中辨别判定金铜佛像价值高低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指导下分门别类就游刃有余了。
佛像价值判定有“三原则”
“忿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另一原则。藏传佛教还将佛的形象分为两种:“佛装像”,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像”,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从市场分析,因为“菩萨装”的佛像纹饰复杂,为表现头冠及身上飘散的绸衣常用到镂空等技术,更增加了佛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