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邦重器
作为礼器,青铜容器是贵族地位的标志,家族永宝的圣物,国运昌祚的象征,以其别致多样的造型、独特的装饰纹样及镌铸在器身的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瑰宝。
士山盘 西周中期 2001年征集
水器,盘内底铸有铭文8行97字。该形制的盘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根据周代历谱,考证其纪年为懿王十六年。士山盘铭文为研究周代服制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西周王朝派遣使臣巡戒征察南土诸侯和方国职事贡献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铭文记载诸侯、方国国君馈赠使臣礼物的史实,可补西周宾礼之缺。
卫簋 西周中期 2006年征集
盛食器,卫簋共有4件,形制、纹饰、铭文、规格基本相同,分别为博物馆和私家收藏,属于同时制作的成套器物。这件簋盖内和器内底铸有对铭12行123字。从铭文可知,卫与为兄弟关系,为兄,卫为弟,他们在王朝任不同官职,因此归属不同的职官系统管辖。作为小宗宗子的卫虽然有权独立铸造祭祀父亲的礼器,但在表达自己作器意图的铭文上,完全追随大宗宗子,表明西周宗法制度在当时贵族家族内被严格执行,在同一宗族之内,大宗在祭祀活动上以及相关的礼器制造方面具有主导权与决定权。
莲盖蟠螭纹壶(2件) 春秋晚期 2015年征集
盛酒器,两壶基本相同,莲瓣形器盖,圈足。壶身纹样以4条绹索纹为界栏隔出5条装饰纹带,口部和近圈足部各装饰一周填充蟠螭纹的波带纹,器颈肩部位装饰两周蟠螭纹,器腹部装饰一周饕餮衔龙纹,圈足装饰一周绹索纹,为东周三晋地区流行的装饰纹样。
形制和装饰纹样基本相同的壶出自太原金胜村墓地M673,同墓地M674出土的蟠螭纹壶上的饕餮衔龙纹与这对壶相同。此对铜壶应出自三晋地区,铸造精美,装饰繁缛华丽,是极其难得的青铜礼器精品。
王子臣俎 春秋晚期 2014年征集
切割承载器,祭祀时常与鼎、匕配套使用。俎面两端共铸有鸟篆铭文8字,带有楚文化风貌,器主“王子臣”是楚国王室的一位公子。东周时期发现的青铜俎数量较少,此器是现存唯一的带铭铜俎,弥足珍贵。
文人翰墨
中国书画在收藏界备受青睐,成为拍卖市场的宠儿和炫目天价的创造者,给博物馆的书画征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国博近藏书画作品是在相关政府机构支持下克服书画征集难题的成果体现。
《枫林爱晚图轴》 蓝瑛 清顺治九年
绢本设色 201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蓝瑛(1585~1664或1666年),字田叔,号蝶叟,晚年号石头陀,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蓝瑛将各家之长和自然造化熔于一炉,自立门庭,与文徵明、沈周并重。此幅画作是蓝瑛晚年之作,描绘的应是北方深秋山林景色。整幅画仿范宽笔意,笔墨娴熟而大气磅礴。
《山水图轴》 髡残 清顺治辛丑年
纸本设色 201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髡残(1612~1692年),字石谿,一字介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旧,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此画作于辛丑年(1661年)十月,画家时年49岁,笔意已日臻老辣娴熟,有“奥境奇辟、缅缈幽深”之境。
出世神韵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内陆地区,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点和王朝风范的汉传佛教艺术。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融合当地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汇聚了佛教显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内容,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汉传佛教艺术和藏传佛教艺术交相辉映,展现着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砂岩佛半身像 北魏 201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造像窄长脸,高肉髻,面带神秘的微笑,具有云冈三期秀骨清像的典型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孝文帝迁都并推行汉化改革之后,佛教造像出现了反映中原文人清瘦高逸、超凡出尘的精神特点,一改胡貌,开始体现中国化佛像的特点。此像风格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造像迥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云冈石窟流失雕像虽多,由于砂岩材质容易风化,留存至今的非常少见,且云冈三期作品目前存世完整者极少,此像更加珍稀。
夹纻菩萨坐像 宋 201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夹纻器即脱胎漆器,大约始于汉魏,流行于唐代。以夹纻方法制作佛像据说始于东晋,夹纻佛像的流行大概是因为铜荒和佛教节日行像的需要。这种干漆夹纻佛像,经久不蛀,光泽如新,不易开裂。此菩萨像仰面向上,当是面向主佛,呈游戏坐姿,是宋代流行的菩萨坐姿,生动而亲切。此像历经千年,虽有残破,仍然光亮如新,是难得的夹纻佛像精品。
传世良工
瓷器、玛瑙器、青铜器、金制品等,它们携带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信息,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是我们了解已经消逝的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这些征集来的珍贵文物从制作工艺与创新发展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古人生产和生活的多彩画卷。
鸱鸮形马胄饰(2件) 春秋早期 2011年郭焱捐赠
两件造型、纹样基本相同,以金箔剪切成鸱鸮形,通身捶揲出象征翎毛的变形窃曲纹,每件在喙、首、背、尾、腹、爪等部位分布有9对钉孔,应是马胄上的饰物,张家坡西周墓地M196和M198出土有类似尺寸的铜马胄饰。它们出自遭群体性盗掘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盗出后被贩卖至欧洲,历经几次转手终于回到中国。这两件富丽堂皇的马胄饰制作精美,不仅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对认识和研究早期秦文化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错金银云纹鼎 战国中期 2012年征集
炊煮器,由盖、器两部分组成,除盖顶饰三瓣花纹外,通体装饰错金银云气纹。错金银是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浅凹的纹饰,或用硬度较大的工具在铜器表面錾刻出有浅槽的纹饰,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用厝石将所装饰的铜器表面打磨平滑,从而使金银与青铜映衬出各种不同的纹饰色彩。错金银工艺约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此鼎纹饰疏密有致,色彩美观,反映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错金银工艺水平,较为少见。
彩绘雁鱼釭灯 西汉 2010年征集
作大雁回首衔鱼站立状,由雁首及长颈、雁体、灯盘、灯罩4部分套合而成,可以拆装。器表施红、绿彩绘,以墨线勾勒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形象生动,装饰华丽。烟尘通过雁脖颈导入雁体内,融于水中,科学环保。汉代青铜灯造型多样,有雁足灯、卧羊灯、朱雀灯、牛灯等,这件雁鱼釭灯彩绘保存完好,设计构思巧妙,做到了实用功能和形式艺术的完美统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花缠枝花纹菱花口盘 明宣德 201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十二瓣菱花折沿口,弧腹呈瓜棱状,盘心绘缠枝番莲纹,内壁绘卷枝四季花卉,外壁绘折枝四季花卉。缠枝纹在明代也称“转枝”,是在圆弧线上缀以叶子和花朵。这种纹样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多作主题纹样出现。
回归国宝
近代中国先被西方列强欺凌,后被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在那段屈辱的国难岁月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遭到践踏和蹂躏,加之猖獗的盗墓及文物走私,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那些客居海外的国宝何时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也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子龙鼎 商 商后期 商末周初
子龙鼎重达230公斤,通高1.03米,比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都高。造型雄伟,纹饰精细优美,在商末周初时期重器中,子龙鼎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圆鼎。它与著名的国宝后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它也是目前所知的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子龙鼎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流入日本,此后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办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中露了面,并引起轰动。2005年负责承办国家重点文物的专家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的下落。当对方得知我国要追回子龙鼎时,竟开出了上亿元的报价,当时不得不暂时放弃买回子龙鼎的想法。几个月后,子龙鼎神奇地出现在香港,专家马上前往香港。经过六七次的洽谈,子龙鼎终于回到中国。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尤其是国家博物馆的这些瑰宝,让更多人看到和珍视将是全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