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局部
谜一般的男子,千百年来难解之谜
张择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就像一个幽灵,进献了《清明上河图》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禁让人好奇,这个谜一般的男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一个大活人,怎么会一点痕迹都没有呢?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来的世界丰富多彩,精心刻画众多的人物及建筑物,实在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负担。然而,《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不仅笔触逼真,而且超过五公尺画轴的笔法一致,如果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几乎不可能维持相同的风格,这也经过了专家们专业手法的鉴定。
之所以对于这幅画究竟是否出自张择端一人之手抱持怀疑的态度,其中一个原因,是几乎找不到有关张择端的公开记录,与这个时代的著名画家郭熙、李唐、黄庭坚等人相较,他似乎一点名气也没有。
张择端唯一线索,只有85个字信息
有关张择端相关资讯的唯一线索,只有85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
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这段题跋至少证明了张择端的存在,但对于这个人的生平,谁也不清楚。
金代人张著的跋文
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85个字的跋文,距北宋灭亡仅五十八年,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唯一的记载(可称为孤证)。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依据皆源于此处。
金人张著的题跋确实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对张择端身世最权威的记载。
说法不一,宋徽宗亲笔落款
其他的题跋尚有宋徽宗用“瘦金体”,在画轴的开端写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倘若为真,足可证明张择端是北宋末期的人。然而迄今仍留存的这幅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上,并没有宋徽宗的亲笔落款。究竟是在转手的过程中不见了,或者本来就没有,不得而知。
宋徽宗
一般说法认为,徽宗期间,翰林院人数扩增达数千人之多,张择端是其中一人,《清明上河图》在他的笔下诞生,呈献给徽宗。
然而,这样的“通说”尚有疑点:
北宋时期编纂的《宣和画谱》20卷,收录了晋代到宋代231位画家的6396幅作品,但是没有提到《清明上河图》,也没有张择端的名字。这可让研究人员伤透了脑筋。
《清明上河图》局部
也有一说认为,在北宋灭亡后,南宋因为怀念北宋而描绘出《清明上河图》。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就是采这个立场。
还有人由此类推张择端是金人。只是,如果张择端是南宋人或金人,应该不可能对北宋的京城开封如此熟悉。到金朝时,开封的繁华早已被摧残殆尽,只能完全靠传闻或者记录创作。
生平记录几乎为零,唯独留下传世名画
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没有留下很多生平记录,但是他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留存于世,广被颂扬。张择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清明上河图》局部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正是由于张择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才使得《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如此高的艺术水准,广被后人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