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媒体对文物修复的关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揭示了珍稀国宝的背后,一群文物修复的幕后英雄。常年累月的在院子里,师傅带着徒弟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劳作。
然而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影响》,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也蠢蠢欲动,仅凭自己一腔热血就开始动手修复,经常会出现文物非但没有修好而且还毁在自己手里,成为“好心办坏事”。影片播出后,普罗大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增强了,但文物修复的观念和技能却没有补课到位,如果对文物修复毫无敬畏之心,那么往往会事与愿违。文物修复行业最看重的就是规矩,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一直是老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新人必须要经历边看边学边操作的严格训练。
文物修复不是用尽十八般武艺将其翻新,而是尽可能保持原貌。所有遗留下来的文物不论完好还是残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文物修复师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饱含传承的温度。文物工作者在修复文物时,宛如穿梭时空与古人对话,而非任由心意发挥创作。虽然同样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他们的修复技艺却是几千年的代代传承。
比如看似简单的纺织品,实际修复过程中却有着更多的细碎问题——比较难的步骤就是染色,我们不能用文物修文物,但市面上又很难找到与文物同一颜色的纺织品,我们就只能按照原来的原色填色、做旧。比如面对破损较严重的文物,所有脱丝的部分都需要一点一点重新组织,最轻度的破损也需要大概一两个月的修复周期,破损程度高的甚至需要一年时间来修复。
除了经验以外,现在的文物修复技艺也加入了科学验证的过程。在以前,文物都是破了再去修,修复师父们都是凭经验。以青铜器为例,现在科学证明,很多有害锈必须先进行检测分析,才能更好的结合传统修复工艺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修复。但即便是这样,目前修复的目的只能是延缓它们腐蚀和损坏,而不能从根本上停止腐蚀。
收藏文物不仅仅是要了解它的故事背景,历史价值,更要懂得以最合理的方式将其妥善保管,性质、成份不同,相对的保存方法也不同,所以说文物的保护同样是门大学问。
像许多人家中藏有老字画,绝不能随意将其置于风口处或阳光下,而是要放置在温度、湿度适宜并且空气流通的房间。平日里展阅时,需要戴上手套、口罩,以免偏碱性的汗液或唾液侵蚀老旧的纸张。若是文物有破损,千万不能自行处理作罢,以免“得不偿失。”须交由专业的修复人员进行修复。
文物修复注定是一场专注而“孤独”地对话,复活它们,也是复活一段历史。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