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鉴藏知识 » 正文

乾隆皇帝爱搞事:在玉石上讲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5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展子虔、吴道子、顾恺之以及周文矩等都曾经创作过《大禹治水图》。明代的宫廷画家李在也曾经画过一幅《夏禹开山治水图》,以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但可惜年代久远,这些画作都已经无法见到了。目前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是这幅曾经是清宫旧藏,现珍藏于我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图》。

 

图片1

《大禹治水》故事图

而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别开生面的命人将这个传说用刀刻在一块玉石上,这件令人啧啧称奇的玉雕更为生动、立体的向世人展现了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壮举。

这块玉石的玉质取自新疆的昆仑山之玉,是世界上最大的玉器,成品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达5330公斤。玉料取自海拔近5000米的山脉,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在当年极端原始的开采条件下,单是把这玉料从山上移至山下,最少也要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那时为把这庞然大物从新疆运到北京,用一百多匹马拉的大车,并随同一千个人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天就往路面上泼水,使它结冰,让玉石直接在冰上滑动。据说平均每天只能走5~6公里,而从和田到北京的距离约5550公里。这样,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把它运到北京。

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觉得,如果把它雕琢成一般的器玩,未免“大材小用”,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他决定把一幅宋人画的《大禹治水图》,雕刻在这块玉石上。于是就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御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及诗和两方宝玺印,刻在玉山背面,又花了两年时间。最后钦定,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这些崇山峻岭、洞壑悬崖和树木野兽,以及凿石开山的人们,是玉匠师们利用玉料的天然形势雕刻的,整个玉雕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形象地反映了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壮举。玉山底座是铜铸成山的形状,并镶嵌金丝,显得十分精致而富丽。

据说倘若让一个人来雕刻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使用400年的时间。伫立在这座“玉山”之前,又怎能不被这一整块美玉雕刻的“玉山”触动心目。开采、运输、雕刻。。。。。。凝聚了多少人的心思,又花费了多少人力财力啊。制作这样一个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

 

图片2

大禹治水玉山整图

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被誉为“玉中之王”。

 

图片3

图片4

大禹治水玉雕局部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紫禁城里无数的奇珍异宝也历尽劫波,或消失,或损毁。可这座《大禹治水图》玉山,却奇迹般地安放在原地,从未移动半步,也未损坏分毫,可能与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关,也可能是神灵的保佑吧!这也印证了乾隆皇帝在玉石上的那首诗:“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悔”,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前去观赏。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