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 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 ,祈求来年得子、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
现代社会多于中秋节、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花灯是极具中华文化的载物,如此美妙之物,也就衍生了专门的灯会来欣赏它。
赏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一般在元宵节举办活动,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的秦淮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并申报的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看着精巧美丽,自然制作起来并不简单。从制作骨架、选材、扎骨架、制作灯身、制作光源、裱糊、晾干、彩绘。每一步都需要耐心的人工制作。
愿这流传千百年的美好继续点亮我们生活,所以有机会带上身边人去赏商花灯吧。
秦淮灯会盛况
为弘扬灯彩文化,我国曾三次发行元宵节花灯专题邮票。
1981辛酉年正月十五发行的《宫灯》特种邮票
其一是1981年2月19日,即农历辛酉年的正月十五发行的《宫灯》特种邮票,全套6枚,图案分别为“花篮灯”“龙球灯”“龙凤灯”“宝盆灯”“草花灯”和“牡丹灯”;其二是1985年2月28日,即农历乙丑年的正月初九发行的《花灯》特种邮票 ,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九莲献瑞(九莲灯)”“龙凤呈祥(龙凤灯)”“百花争艳(花篮灯)”和“金玉满堂(金鱼灯)”;其三为2006年2月12日,即农历丙戌年的正月十五发行的《民间灯彩》特种邮票,全套5枚,图案分别为“鱼灯”“白菜灯”“莲花灯”“龙凤灯”和“花蝶灯”。
上述三套花灯专题邮票,设计风格各异,《宫灯》6枚邮票主图为6盏灯的造型,背景为中间亮、四周渐暗的不同底色,使之产生灯被点燃后闪闪发光的艺术效果;《花灯》4枚邮票图案则在主图4盏灯造型的不同底色上都衬托一轮明月,烘托出元宵灯节的气氛;《民间灯彩》5枚邮票皆为白色底,上印有花灯远近两景,远景为灯的整体造型,近景则是此灯的局部,既看到灯的全貌,又能看到灯的细微部分,远近搭配,相得益彰。
这三套花灯邮票传承弘扬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花灯文化,极具收藏价值,因此在邮票市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值。1981年的《宫灯》邮票因为发行时间较早,发行量仅120万套,目前市场价位较高,每套220元,是总面值1.08元的200余倍;1985年的《花灯》邮票发行量700余万套,目前市场价位每套25元,是总面值0.94元的26倍多;2006年的《民间灯彩》邮票发行量985万套(其中有每版两套的100万版的小版票),目前市场价位每套20元,是总面值4.70元的4倍多。
1985年农历乙丑年的正月初九发行的《花灯》特种邮票
2006年2月12日农历丙戌年的正月十五发行的《民间灯彩》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