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激动地说:“92年历史的售票处结束了它的历史,我们可以用更先进的技术走进故宫博物院!”
故宫实体票从此成为历史,而这也意味着故宫过去发行的所有门票的收藏价值将大大提升。目前,各个时期的故宫门票在藏市可谓炙手可热,不妨来认识下其中比较经典的几款。
1949年前 见证故宫开放之初的盛况
明清时期,故宫是极为封闭的皇宫禁地,普通百姓想进入其中参观几乎是痴人说梦。清朝灭亡后,故宫作为皇宫的属性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如今藏市上流传着一款发售于上世纪40年代的故宫门票,其为粗纸印刷,上有“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 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联合展览会”字样,中印名称“参观券”,下有售票地址及票价4万元。票面上还有油印的售票时间,并加盖有当时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方章。
据资料记载,故宫最早开放是在1925年4月12日,当时先开放了部分场所,后来又增加开放了古物书画、图书、文献陈列室,其中文献陈列室设在故宫乐寿堂,因为这里陈列有溥仪及其后宫的大量照片而成为了当时观众最喜欢参观的地方。
1925年10月10日,故宫第一次向全民正式开放,当天北京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第一天开放售票大约十万张,据说因参观人数太多政府不得不派兵维持秩序。据当时的《大公报》报道:“十日十一日两日系全部开放,故游人较往日为多,开放之第一日,计有游人二万余。开放第二日,游人较第一日为多,计有三万余。清宫地址本属辽阔,然因游人过多,处处均现非常拥挤之象”。
上世纪60年代 出现塑料材质的筹码形门券
1949年后,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他们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据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积累了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万吨,自此故宫院容焕然一新。新时代的故宫门票依然以纸质为主,但为了降低成本,门票有时也会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得以反复使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塑料在我国广泛使用,一种现如今看来依旧特别时髦的塑料筹码形门券在我国获得推广。当时故宫博物院也发售了一款特别有纪念意义的塑料门券,它宛如一枚硬币,轮廓有齿,中有圆孔,通体为鲜艳的红色(据说还有一款为蓝色),其正面为宋体“故宫博物院?参观券”字样,背面为对称的凤纹和“只限一人”字样。
这种塑料筹码形门券在上世纪70年代最为流行,极个别门券沿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之后基本不再使用。由于制作工艺的原因,塑料门券的形状十分单一,都是圆形,最显著的区别是中间有无圆孔。故宫博物院的塑料门券目前因为市场所见较少,因而成交价格达到500元以上。
20世纪末 广告成为最大亮点
上世纪80年代初,外出旅游的风尚逐渐在民众间流行,作为我国重要名胜古迹,故宫游客数量也迎来了大幅增长。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遍中国,先去北京;来到北京,先看故宫。”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到故宫游览的国内外游客,每天就高达七八万乃至十万之多。
上世纪90年代的故宫门票人们印象最深,其票价从最初的5元上涨至旺季60元、淡季40元,一成不变的是其设计风格:主图案大多为太和殿(少数是太和门、午门)前景、侧景,底色少有过渡,通常是很正的七彩色或者黑、褐、粉色,下方则印有“故宫博物院 参观券”字样以及票价。
这一时期的故宫门票,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背后印有各路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从租车、住宿到日用百货无所不包,没有广告也要印上广告承包商的招租广告。其中较为有趣的一张右边印有金銮宝座照片,左边如“圣旨”般用不同字体和颜色竖行写着:“‘天下第一’广告位,虚位以待,捷足先‘登’,愿卓越企事业单位‘登位’一呼……”,像这样的广告创意可谓空前绝后了。
21世纪 故宫门票实行无纸化后收藏价值显现
进入21世纪后,故宫的参观人数有增无减,时至2016年,虽然实行了游客限流,但还是有1600万人走进故宫,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当年卢浮宫与大英博物馆客流量的总和。为了应对如潮的客流,故宫博物院的售票窗口从16个增加到30个,并开辟了更多的通道以疏导人群。
新时代的故宫门票也变得更加时尚新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故宫门票设色愈发柔和,票面设计摆脱了单调建筑构图的束缚,使各种文物、纹饰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与此同时,票背面的广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游览地图以及中英文的参观时间及注意事项。如此一来,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属性通过门票便得到了增强。
21世纪的故宫门票因为版本较新不具备多少收藏价值,但随着故宫购票转入移动端进行,验票无纸化操作使得这类门票也成为门券收藏者眼中的热点。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有人出售2000年至2016年的故宫门票,一些门票价格甚至达到了10元以上,颇具集藏投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