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张兰:餐饮界的艺术家,收藏界的女中豪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9
了解中国当代商界十多位风云人物的收藏经历,全面解析目前中国收藏家的收藏方向和喜好。深刻解读中国文化内涵,以企业家收藏经历来解读人生和商界智慧,看中国目前商界佼佼者如何一步步从底层走向不凡。
 
家族传承的收藏品味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2014 中国家族财富传承峰会”上发表演讲表示:“家族传承的应该是家族精神、创业精神和价值体现。对于张兰来说, 家族传承下来的,除了创业精神,还有更为难得的美学和收藏品味。”
 
 
小时候,张兰的姥姥是当地有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家境殷实,家里从来不缺艺术珍品。瓷器、书画、紫檀木老家具、文玩器具等等都是张兰童年的玩伴。张兰从小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陪外婆一起擦拭家里的藏品, 姥姥那专注的眼神仿佛是在看自己的老情人。
 
让张兰印象最深刻的藏品是家里的青花瓷鱼缸。
 
调皮的她总喜欢拨弄水里的鱼儿,胆小的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瓷缸上刻的瓷鱼好像也会随着手指的摆动而缓缓游动,仿佛沉睡的精灵被唤醒。这个“会动”鱼缸让张兰感觉很神奇,那冲击心灵的艺术美感让她至今记忆尤深。“鱼儿随着手指摆动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实地触摸到了艺术的存在。”
 
家族的传承到父母一辈,父亲喜欢写写画画,家里的藏品不再局限于瓷器、钱币等,还添了些书画文物。张兰父亲交友广泛,书画界的好友尤其多,著名画家张大千、黄胄、李可染等时不时就会来家中拜访。
 
每当父亲与这些画家高谈阔论,为某幅画的意象和笔法讨论不休时,张兰都会静静地在旁边听,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让她对老一辈艺术家充满崇敬和喜爱之情,也对传统的中国画有了欣赏鉴别能力。
 
再后来,张兰跟随父母下放到川鄂交界的乡下,乡下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张兰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哪怕生活再困窘,哪怕饭桌上只有咸菜,张兰母亲也能用美丽的菜碟将咸菜摆成好看拼盘,有时还会搭配花瓣。这种饭桌上的精美艺术,让张兰对艺术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张兰一家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们自信认为以后能生活得更好。从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到极致贫穷生活的灰暗时期,张兰父母从不曾中断对张兰的美学教育。艺术和收藏的美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张兰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然后凝聚成她最为宝贵的人生财富,持续伴随着她出国打工、回国创业,然后创立俏江南,打造高端兰会所。
 
将艺术收藏融入创业梦想
 
家族的美学传承,让张兰对艺术收藏品仅处在一种“纯粹”欣赏的阶段。张兰去国外打工,开拓艺术眼界后,则让张兰有了将艺术收藏变成一种事业的想法。
 
1989  年,正值“国外月亮分外圆”的思想大行其道,张兰和亲戚远赴加拿大打工挣钱。开始她的想法很简单:赚够 2 万美元就回国创业。她一边在餐饮小店厨房打工一边在表姐开设的画廊帮忙。画廊里充满着 油画气息,一幅幅古今中外的大师作品任张兰驻足流连。
 
安迪·霍沃尔 little electric chair(小电椅)
 
有一天,她远远看到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一幅画,那画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她的心神,她感觉在里面看到了艺术家不羁的思想与泉涌的时尚灵感。
 
“这个画家,会是怎样奇特的人呢?”张兰很想见一见这位大师。 后来,她真的在画廊中与安迪·沃霍尔相遇,两人还就中西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区别等相谈甚欢。“英雄所见略同。”在异国他乡遇到艺术上的知音,让张兰兴奋得手舞足蹈。
 
她欣赏安迪·沃霍尔作品里蕴含的哲理以及领跑时尚潮流的审美意趣。2003  年,张兰事业有成财务富余,在国贸花费近45  万美元拍下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一双高跟鞋》,这也是张兰首次收藏的作品。
 
作为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美在超越视觉, 并且直击灵魂本源。他的高跟鞋系列画作代表自身对时尚和女性的理解, 是时尚界不竭的灵感来源,也是张兰对当代艺术藏品收藏之旅的开端。有鉴赏家认为,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达到哲学思辨的程度。也许正是这种凭借艺术手段面向心灵的叩问,启迪了张兰的艺术灵感和时尚品味。总之,安迪·沃霍尔的不按照常理出牌, 以及他天马行空的艺术灵感,在后来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兰对每一个餐饮店面装修的风格。
 
 
张兰第一次尝试将艺术收藏和餐饮相结合,是在 1991 年。她在加拿大奋斗两年之后,带着 2 万美金回国创办了阿兰酒家。启动资金、店面全都置备完毕,但装修的时候,她发了愁。什么样的风格不仅能满足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理解,还能满足对美食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苦思冥想几天后,张兰忆起童年住在农村时,家门口的那一大片竹林。小时候她喜欢在竹林里和小伙伴一起挖笋,折下纤细的竹枝你追我赶。曾在清华大学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的父亲也经常在宣纸上画下四季常青苍劲有力的水墨竹节, 并教育张兰“为人要有君子之风”。
 
君子之竹打开了张兰记忆深处的所有美好,也激发了她对阿兰酒家的装修灵感。为了寻找最好的竹,装修出最有特色的店面,她一个人跑到四川郫县,带着木工上山砍竹子,然后用火车将这些竹子全部运回北京, 装饰成具有江南景致的阿兰酒家。
 
郫县竹随着轰隆隆的火车来到了北方的阿兰酒家,又在张兰的运营推广下,迅速有了知名度。北方的风吹动着南方的竹,庭院深深摇曳着竹影婆娑,室内的墙壁上恰到好处地摆放着张兰从各地竞拍买来的名贵画作,这小竹海风韵的酒家,搭配南方的风味特色菜,很快让阿兰酒家火爆整个北京城。
 
随后,张兰在亚运村附近开了鱼刺海鲜大酒楼,风格还是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精致的瓷器和书画随处可见,移步换景的走廊和中国古典园林的鸟语花香,无一不吸引着新老宾客到访,品味美食美景。几年后, 张兰觉得餐饮满足不了自己对事业和艺术的极致追求。她认为,中国的餐饮行业还能走得更远,而她的艺术收藏与事业也远远没有完美的融合。经过深思熟虑,她卖掉了近十年来用心经营的酒楼,从零开始创办了“俏江南”。
 
 
2000 年,张兰的第一家俏江南开在北京国贸高档写字楼里,写字楼里 500 强企业云集。但最终,这个以川剧变脸脸谱为 Logo、充满川南风情的餐饮集团俏江南,在严肃的 CBD 里冲出了餐饮品牌的一条风花雪月路。江南的翠竹、拱桥、流水、藤椅、竹帘、文雅古玩在这里随处可见, 一路穿行,有流光溢彩的吊灯和冰吧,营造着时空变换的错觉。“醉花阴、念奴娇、西江月……”各种宋词词牌名的包间经过吴侬软语念起来, 仿佛在美人的唇齿间开了花。
 
带有艺术韵味的俏江南已经刷新人们对“庖厨”的认知,接下来的兰会所更以颠覆性的创意让社会各界人士趋之若鹜。
 
张兰说:“我对每一家店铺的装修,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为此, 她花了 1200 万元请来巴黎 Bacca-rat 水晶宫的设计师 Philippe Starck 来操刀兰会所的装修,让奢华 Lan  Club 的每一个角落都令人难以忘怀。这座耗费 3 亿元的会所,天花板装饰用的是巴洛克时期的世界名画,一张拿破仑时期的皇室风格座椅价值 18 万,还用了长达 9000 米的巨幅油画环绕分割出 35 个 VIP 房……人们为美食美酒来到这里,来的客人都打扮得优雅得体,似乎是为了品鉴某种艺术品。张兰的儿子汪小菲说:“这是一种生活”。
 
兰会所是一家休闲餐饮会所,但同时也是一家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张兰不遗余力、尽她所能地向这里输送着时尚和艺术品位,以向艺术和商业美学致敬。
 
刘小东三峡新移民
 
有人统计过,兰会所有 375 幅世界名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上海兰会所三层宴会厅的《三峡新移民》。长 10 米、宽 3 米的巨幅油画是张兰在 2006 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以 2200 万元拍下的,当时还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拍卖纪录。刘小东为这幅画倾注了一年的时间,画布上的笔触真实地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民族风貌和复杂背景。
 
“它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充满人性和力量的作品,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为之感动并且难以忘怀。”另一位艺术家对三峡系列这样评价道。
 
收藏价格无上限,喜欢了就买买买
 
“这幅画买得值。”拍下《三峡新移民》的张兰说。她能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上传递的内涵,也能深刻理解画中那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张兰在后来的访谈中说:“这些细微的情绪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诠释,不过在看到它的一刹那,我就感觉刘小东把我的内心世界都画出来了,当时我就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
 
让张兰不惜一切代价拍下的藏品,不只《三峡新移民》一个。2007 年北京保利春拍现当代艺术夜场,张兰再次豪气万千接连举牌,以 1030 万元拍下方力钧的作品《1997.1》,成为当晚最耀眼的艺术收藏家。
 
方力钧:1997.1
 
一直以来,方力钧就擅长用红、黄、绿、蓝黑等基本色彩完成“抽象派艺术的中国特色化”。《1997.1》里,怪人的光头向后旋转,面向灿烂的光明,他颈部的肌肉夸张地紧绷着,表现出了震撼的力量。细细品味这幅画,人们会感觉宇宙缩微,人性浮现于画面。“大匠用笔,惊世骇俗”, 这恰恰是张兰最钟爱的艺术风格,就如同她欣赏安迪·沃霍尔颠覆性构思一样,她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创意格调。 
 
在收藏前期,张兰认为收藏是一件简单、讲究缘分的事情,遇到喜欢的就可以买买买,而且收藏价位没有上限。“收藏时,一定要自己喜欢, 不要管别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去收藏才会成功。”正因为这样,她对艺术品的收藏一向没有规律和目标可循,不像其他收藏家那样分门别类, 按照既定方向一一搜罗。在收藏的前 10 年,张兰喜欢坐在拍卖场的最前排,举牌拍下一件件喜欢的藏品。兴趣上来了,她一个人可以收进整个拍卖场的 30% ~ 50% 的作品。
 
对于拍卖场上的一掷千金,张兰想得很简单:“看到就喜欢上了, 喜欢就买了。”她说:“收藏当代艺术,我个人的喜好会占主导的地位, 自己喜欢是唯一的标准。”至今,她的卧室还挂着潘玉良的彩墨画《浴后四美姿》,画中的裸体美女以四种不同的姿态展现,惟妙惟肖。她每天睁眼就能看到这些美好的女子,令人心情愉悦。
 
买下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也是源自“一见钟情”。这位国际公认的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擅长用画作表达科学、生命和艺术之间的联系,非常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一度开启了张兰对艺术的灵感。
 
有一年她去英国谈业务,闲暇之余参观了白立方画廊,在这个白立方体的艺术空间里,她一下就喜欢上了达明·赫斯特的作品,然后立刻订货购买。不仅如此,她还到处搜寻达明·赫斯特的其他作品,并成功收藏了《药片》《手臂》《手术刀》等艺术品。
 
实际上,张兰除了喜欢国内外的绘画作品,还喜欢顶级艺术大师的版画、装置等大胆前卫的作品。从一开始收藏刘小东、曾梵志、岳敏君、潘玉良、方力钧等当代艺术家的大作,到后期收藏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马丁·基彭伯格、达米恩·赫斯特等艺术家的作品,张兰虽然都是遵循“喜欢”这一准则来收藏,但随着她的阅历慢慢丰富起来,她也越来越懂得欣赏作品背后的深远韵味,于是开始有针对性地收藏。
 
 
德国当代艺术评论家乌苏拉·帕南斯·布勒曾说:“中国藏家在购  买艺术品时,往往更加看重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喜欢那些盖棺论定的东西。”对张兰来说,收藏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同等重要。
 
2008 年,世界干邑品牌轩尼诗 X.O 举办“赏·深·越·慕- 私人收藏系列”艺术文化活动,以“经历愈多、看得愈真、愈懂欣赏”为主题, 邀请 12 位在艺术收藏领域卓有建树的企业家分享他们的收藏故事,张兰是首位被邀请的私人藏家。在节目中,她表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 她开始看重艺术家的天赋,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观念。“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已经成为永恒,但当代艺术的珍贵在于能反映艺术家对于当今社会一些现象的看法。”她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禁锢许久之后的集体爆发,其中充斥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许灰色,但却始终保持着张力。这种深层的意义,只有经历社会动荡的人,才能理解和欣赏。”
 
艺术家和收藏家的思维碰撞,会在作品收藏与被收藏时产生。每一个艺术家都期待收藏家能懂自己。经历过飘摇年代、又曾出国打工的张兰,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懂得画作里想要传达的东西,这也让她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鉴赏能力。她收藏的每一份藏品,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上升空间,其眼光之独到让人无比佩服。
 
2014 年 5 月 12 日,纽约佳士得举办“假如我活着,我将在周二见到 你:当代艺术拍卖会”。当晚,张兰就通过电话指导佳士得专家李昕进行远程竞拍,以总价 1.8 亿元拿下她“蓄谋已久”并且尤为欣赏的两幅藏品—马丁·基彭伯奇的无题自画像《1988》以及安迪·沃霍尔的《小电椅》,成为纽约系列当代艺术春拍上的重量级买家。
 
张兰收藏观:收藏是一种缘分
 
生命如歌,藏品一生。张兰美丽张扬得像一把热情的火,在商业和艺术收藏界绽放独有的光彩。朋友说,她把自己活成了大写的艺术人生, 穷尽一生之力,让餐饮商业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作品。那么,如此酷爱艺术的张兰,对艺术收藏会有什么样的收藏观念?
 
艺术品是生命的延续。中国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曾经说:“我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她的孔雀舞就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朝气和灵动,完美地诠释了她对生命的理解。在艺术的天地里,张兰也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她在赏·深·越·慕- 私人收藏系列访谈中曾说:“艺术收藏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多的变化,因为艺术一直就存在于我的生命中,我的生活本身就是和艺术相结合的。”
 
的确,她的童年和文物藏品为伴,长大后听著名画家高谈阔论也是家常便饭,出国打工还能在亲戚画廊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再加上回国之后践行的商业艺术……张兰的这一生都在与艺术相连,收藏已经成为她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她还说过:“收藏艺术品就像生命的延续,钱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用没有生命的东西换来有生命的东西,这是人生一大幸事。”
 
 
欣赏艺术,而不是投资藏品。无论是 2006 年购得《三峡新移民》,还是 2007 年购得《1997.1》,张兰的两次高调竞拍都将艺术品和她推到了媒体的闪光灯下。人们认为她在炒作,就连儿子汪小菲也羞愧地认为母亲在显摆钱多。但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欣赏,他们不会再觉得高价艺术品的存在是件稀奇的事。正如一个评论家所认为的:“人们再看到大师级的艺术作品,不会用金钱这一标准来衡量它,因为这是永恒的灵魂杰作。”艺术有独特的生命,需要传递和欣赏,而不是投机投资, 收藏则是对艺术鉴赏的至高表现。
 
无论是阿兰酒家在北京四季常青的绿竹,还是俏江南小桥流水的古典意境,或者兰会所极尽奢华的艺术品位,张兰都在通过艺术的方式, 传递着这样的理念:艺术需要欣赏,欣赏是一种生活态度。
 
带着欣赏和敬畏之心看待艺术和收藏,才能纯粹地喜欢一幅作品和创造作品的艺术家。小时候学到的家族美学品味和素养,让张兰对艺术品和艺术家都十分尊重。她说:“艺术家值得被崇拜。”她多年来收藏的 藏品从投资回报上看,已经连翻几番成为天价藏品,但她从未想过要转卖出手赚钱。张兰立志要把这些藏品继续收藏下去,影响自己的下一代, 然后实现艺术文化的传承。她其实非常反感投资艺术品的“庸俗化”行为, 认为投资艺术品就是对艺术的玷污。
 
收藏只收顶尖之作。她是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早且前卫的收藏家之一, 喜欢的艺术品并不拘于水墨画、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等形式。只要她喜欢,任何种类都可以是她的囊中之物。然而,这并不代表张兰什么作品都收,眼界高的她只喜欢收藏顶尖之作。她曾说:“如果把艺术品比作股票,我看不准潜力股,只选绩优股。”在张兰看来,只有好的作品才融入了艺术家的力量和思想,这是她需要的内涵,因此在后来的收藏过程中张兰只选择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的精品之作。“有影响力比较优秀的艺术家,我会关注其近 10 年的作品价格走向、变化,并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
 
收藏,是一种缘分。万丈红尘中纷繁俗事多,商界女强人张兰有雷厉风行的一面,也有女人似水柔情的温柔。当她卸下一身的疲惫,放松身体和精神之后,最喜欢的就是与艺术为伍。
 
她喜欢参加画家朋友的画展,在墨香萦绕的水墨画、明媚鲜艳的油画以及创意十足的装置作品中,身心倍感愉悦和满足。她在挑选艺术品的时候特别注重缘分,认为艺术品是有灵性的,历经千百年风雨、穿越茫茫人海,在最恰当的时机遇见最懂得珍惜的收藏家。除了拍卖场,张兰参加慈善拍卖晚会。
 
有一次慈善活动中,她拍下了英国查尔斯王子的私人绘画,并将全部善款捐献于四川地震灾区重建项目里。后来,她收到查尔斯王子的感谢信,一来一往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风风雨雨几十年,商海和艺术一直是张兰人生的主旋律。如今的她虽然将近六十岁,但依然有着年轻的利落和风采。
 
正如诗人郭小川的女儿在《走进六十岁》里写的:“六十岁,能走多远就走向多远 / 看看风景里的自己究竟有多么快活 / 趁腿脚还能接纳山的崇高海的辽阔 / 精选世界上最纯净的风吹拂襟怀 / 让最艳丽的花朵染香衣角。”六十岁,所有的苦难和欢乐,所有的艺术和品味,都凝聚在张兰丰沛的灵魂里,让让人们细细品读。
 
总结
 
“好的企业家也可以是艺术家”,张兰是知名的企业家,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餐饮艺术的辉煌时代。她也是优秀的艺术家,欣赏崇拜艺术,喜欢就爽快买买买。张兰的一生都在与艺术相连,她认为收藏是一种缘分,与投缘的艺术品产生联系就像是生命的延续。然而,在他人眼中,张兰的餐饮事业和她努力传承的中国餐饮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值得收藏品味的艺术形式呢?
 
 
作者简介
 
郭晓林,四川绵阳人,清华大学EMBA,美国赫斯莱茵大学MBA。资深藏家,企业家收藏网创始人、卡酷尚集团、珍稀奇文化创始人、阿里巴巴创业神灯计划十大创始人之一,同时兼任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清华博商同学会、深圳四川商会绵阳市总商会、深圳绵阳商会、三台县在外人才联谊会等多个商协会副会长及以上职务。目前著有《商业理想国》《商界理想国Ⅱ》《川商精神》《互联网收藏变局》等。
 
本文摘自郭晓林《企业家收藏故事》第十章节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