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当代商界十多位风云人物的收藏经历,全面解析目前中国收藏家的收藏方向和喜好。深刻解读中国文化内涵,以企业家收藏经历来解读人生和商界智慧,看中国目前商界佼佼者如何一步步从底层走向不凡。
半日书生半日商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他:“就像古代的一位白面书生,斯文儒雅,携琴囊酒,棋枰笔砚,随行随止。兴之所至,呼儿将出笔墨伺候,且细把江山描绘。”杨休,出生于安徽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一个文房四宝之乡。从小的耳濡目染,再加上父母的刻意栽培,杨休对古代书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1979 年,杨休考入南京大学气象系,但由于深深痴迷于美术和历史, 杨休在二年级后便转入南大历史学系,收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他们没有时间去鉴赏艺术,更加不懂艺术品的价值,甚至为了生活,将年代久远的青铜器当作废品卖掉。那时, 在南大求学的杨休虽然还很年轻,却早已练就了一双“慧眼”,他经常跑到废品收购站去“捡宝”。正是这“独特”的爱好带给了他第一桶金— 杨休将淘来的书画和物件卖给“友谊商店”的外国游客,很快就挣了几十万元。
年仅 29 岁的杨休用这笔原始资金开始了他的第一份事业—天地美食饭店。“大概他骨子里就是个文人墨客吧。”一位同行说,“在十几年之前,饭店就是一个吃饭聊天的地儿,哪会讲究什么文化内涵呢,但是杨休却在餐饮界引入了文化的概念,并且非常成功。”
彼时杨休已经是一个小有资产的商人了。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他想投身更广阔的天地。一次饭后散步,杨休发现路上都是燃油助动车,浓浓的黑烟弥漫了整条马路,尾气污染实在是太严重了。如果把燃油换成电力的呢?1998 年,天地集团决定投资生产“大陆鸽”牌电动自行车, 这也是国内最早的电动自行车品牌之一。
后来杨休在其他高科技领域也进行了投资,但发现市场有限,发展缓慢。于是,杨休开始转向投资房地产。杨休的魄力和眼力使得他很快在地产界崛起,他数次登上胡润财富排行榜。但他不张扬,性格内敛,“杨休”这个名字,鲜有人知。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向行事低调的杨休却因为“秋裤”一夜 走红。2012 年秋天,杨休投资的苏州“东方之门”,因为大楼外观酷似“秋裤”,引起网友热议,“秋裤”楼成了苏州饱受争议的“地标”性建筑。几经周折,东方之门终于在 2015 年 8 月成功封顶。尽管“东方之门”因“秋裤”走红,但业内人士对它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都是高度赞誉的。东方之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与苏州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作为一座301.8 米高的商业地标,东方之门既表达了独特的古典神韵之美, 又体现了高超的现代科技技术,可以说,这很“杨休”。
杨休曾经对外表示,苏州的“东方之门”只是个开始,未来还将在其他城市建造 4 座东方之门。天地新城、东方之门、太湖长沙岛别墅项目……杨休在地产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喜好收藏的他却一直梦想拥有一座自己的博物馆。
长风堂堂主的快意人生
“余幼习六艺,沉迷史籍。年弱冠,游学金陵。受师传于先正,得启蒙于鸿儒。时国运即转,躬逢盛世,教化已开,百废并举。余以书画篆刻之末技,换得学杂之费,尚有余裕。自是有收藏之好,迄今凡二十四载矣。及至投笔经商,事业小成,无论薪俸红利,苟有余财,咸购古董。无论金石书画、古籍善本、青铜陶瓷,尽收斋中。”2005 年,长风堂博物馆开馆。杨休在为长风堂博物馆所做的序文中,精辟地概括了自己的前半生。
长风堂博物馆是江苏省最大的民营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民营博物馆之一。长风堂由杨休和几位好友共同创办,坐落于古都南京。其中藏品逾 6000 件,分名人故居、中国书画、西洋画、名人信札、成扇、铜器、玉器、竹木用品、佛教文化用品九大类。长风堂中的藏品总价值约为 15 亿~ 18 亿,而其中多数则是杨休的个人收藏。
这些藏品,有些是拍卖所得或是从别处买进,有些则是通过“特殊途径”得到的。早在大学时期,杨休就特别喜欢逛废品回收站, 现如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长风堂博物馆里有一部分青铜物件,就是杨休在废品收购站收回来的。
一旦爱好渗透到血液里,怕是再也舍弃不了的。正是因为对历史与 中国书画的情有独钟,杨休创办了长风堂博物馆,他将自己的喜爱之物都收入长风堂中,然后再把这些藏品公之于众。
“这些东西,我自己喜欢,让大家看了也高兴。”杨休不喜欢谈论他的致富之路,也不爱回顾他从商的坎坷经历。他更喜欢跟好友讲讲书画, 说说历史,将文物鉴定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听杨休上课,应该是很过瘾的。因为这位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面对学生,他会把所有知识倾囊相授。“反正我不靠鉴定吃饭,我也不差钱,不怕!”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能为喜欢的事情尽力,这才是快意人生嘛!
杨休曾表示,他最喜欢金庸笔下的人物—令狐冲。他豁达、开朗、洒脱、磊落、赤诚,活得率性。然而,如今很多人为金钱所累。“收藏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投资方式,而非真正的喜爱。这种人,我是不喜为伍的。”
除了收藏,杨休自己也喜欢写写画画。每逢夜深人静,工作上的事情结束后,杨休喜欢读书,写字,作画。而他挣的第一桶金,正是他创作的书画和篆刻所得。“那个时候我把自己的书画、篆刻作品卖给友谊商店及外国友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教书的月薪不过百十元,而我的绘画作品每幅约 80 元,书法作品 30 元左右,篆刻每字 6 元钱。友谊商店会在我这儿订货,有时一个日韩旅游团一订就是几十幅,我要夜以继日地赶制才能完成,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请美术系教师代笔充数呢。”
有些东西真的很奇妙,与其说是你选择了它,倒不如说是它选择了你。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猜透究竟是杨休选择了这些书画古物,还是书画古物选择了杨休。
谁能懂这诗情画意
起拍价,1600 万!
……
3000 万,一位买家举牌。此时场上还有 20 号、273 号和 32 号三个买家仍在举牌。虽然每一次叫价的最低限额为 50 万元,但价格很快就超过了4000 万。这个价格,已经刷新了中国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在此之前,《研山铭》手卷以 2990 万元的拍卖价位列榜首。
“6930 万!”当 273 号与 20 号买家还在犹豫不决时,32 号买家举起了手中的号牌。6930 万,一个让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数字。
“6930 万第一次,6930 万第二次,成交!让我们在此恭喜 32 号买 主。”就这样,2004 年 6 月 26 日,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会场,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整个拍卖过程,仅持续了 15 分 53 秒。据拍卖方翰海公司副经理张跃进女士介绍说:“翰海公司原本估计这套册页能拍到3000 万元的价格,没想到今天的成交价比原先估计的高出了一倍有余。” 就连拍卖师王刚也表示,这是他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多年来,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拍品。
豪迈的 32 号买主,不是别人,正是杨休。而他用近 7000 万购入的,正是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
《杜甫诗意百开册》
《杜甫诗意百开册》是陆俨少为纪念杜甫诞生 1250 周年所做画册。画册由 100 幅组成,每幅 43.5×27.5 厘米,是陆俨少倾尽毕生心血、花费 30 年时间,以杜甫诗为题创作的山水画。
“我一直想为长风堂寻一个镇馆之宝,在去北京参加拍卖之前,也去看过预展,看过之后便觉得就是它了。所以这一次拍卖,我是势在必得的。”
有人质疑陆俨少的艺术地位,认为《杜甫诗意百开册》的拍价过高。杨休表示,虽然陆俨少晚年为生计所迫,画了大量的商品画和应酬画, 但《杜甫诗意百开册》却是真正的精品,且每一开都是艺术精品。尤其是陆俨少晚年补全的 31 幅画作,技艺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陆俨少 《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之一
在《杜甫诗意百开册》后序中,陆俨少写道:“蜀中山水,江流湍急,山石危耸,云树飞瀑之苍茫溅泻,虽一丘一壑,无有不可观者,是皆造物精心设置,一经杜公品题,发为诗歌,二者皆天下至美无双,足相匹配。”陆俨少因为喜爱杜甫的诗,花费 30 载创下惊世之作—《杜甫
诗意百开册》。而杨休,则因为喜爱陆俨少的画作,花费 6930 万拍下《杜甫诗意百开册》。如果两人有幸见面,想必能交谈甚欢吧。如若没有对中国书画的充分了解和喜爱,大概也不会花费近 7000 万的高价拍下《杜甫诗意百开册》吧。
陆俨少 《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之二
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杨休的癖好,又何止是收藏书画。
一壶清茶话人生
如果说长风堂“藏”着杨休的心头之好,那么养龙山庄则“藏”着另一个杨休。“教师”“企业家”“收藏家”,在养龙山庄人们看不到杨休身上的这些标签,看到的就是个爱喝茶的书友。杨休不喜喝酒,就爱喝茶。春天喝龙井和碧螺春,过了季节,就喝大红袍和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乌龙茶。“这种茶,不伤人,味道也比较好。”杨休喜欢在养龙山庄跟朋友聊读书心得,聊聊书中的颜如玉,聊聊书中的黄金屋。如果只想跟杨休聊生意上的事儿,千万不要去养龙山庄。
因为杨休的养龙山庄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到养龙山庄可以不带钱, 但是一定要带书,可以带自己写的书,也可以是外面买的书,不然是要被赶出去的。杨休办公室里的书都被搬到了养龙山庄,山庄内几千平方米的藏书库想来也是汗牛充栋了。
起初听到“养龙山庄”这四个字,会以为是个休闲度假村。但实际上, 养龙山庄是文人修身养性的地方,在这儿可以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而养龙山庄的建成,亦圆了杨休“济世宜民”的强国之梦。
随着国门的打开与经济发展,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正逐渐被世人淡忘。年轻的一代一味追逐西方潮流文化,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早已被埋没。而杨休经常以“才能济世何须位,学不宜民枉为儒”自勉,励己之“济 世宜民”的强国之梦,正是如此,方才有了养龙山庄四合院。
养龙山庄位于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山水相融的汤山镇。1500 年前的《水经注》记载:山有温泉,四时如汤,故为汤山。整个山庄位于汤山东山头顶,东边与汤泉湖山水相依。全院区共计九栋围合独立连院, 九院以中国皇家建筑规制为蓝图,将中国皇家建筑演绎得淋漓尽致。养龙山庄内设立了藏书阁,还造了一个专门用来修复文物和裱画的作坊。
养龙山庄是一处修身养性之所,也正是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养龙山庄里,人们才能找到那个一壶清茶话人生的杨休。也正是这样的养龙山庄,让我们眼前一亮,心中一震,让我们得以在各种快餐文化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杨休痴迷于收藏中国书画,这又何尝不是在宣扬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呢。
收藏是一种文化保护
长风堂博物馆中的藏品,总价值逾十几亿元。其中就有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还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众多名家的真迹和各式各样的青铜器、玉器等珍贵藏品。
杨休收藏的青铜器
很多人认为收藏就是单纯的投资,就是一笔笔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买卖,实则不然。杨休表示:“目前市场上有这样的现象,一些雄厚财力的收藏家,他们在强大的鉴定后援团的帮助下,也能收集到一些上档次的收藏品,但他们只是心存投机心理或者只是为了面子而收藏。他们中有的是为了利用藏品获取更多的收益,有些人则认为收藏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显示自己的品位和财富,从而把这些藏品作为他们的炫富工具。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藏品是历史的见证,它本身的历史内涵、蕴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比它本身更有意义。
在杨休眼中,收藏家的行为和标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种是出于对艺术品的疯狂热爱,收藏家为了某样特定的藏品,东奔西走寻找它的踪迹,一旦发现目标,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势必要拿下;二是具有丰富的收藏经验,这些收藏家会深入研究其收藏的文物、艺术品,并逐渐发展成个人的系统理论,有些甚至将自己所著内容出版成书籍;还有一种是将流落在民间和国外的藏品妥善安排以防流散。收藏家们或建立私人博物馆, 对大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或是慷慨地将所得藏品捐献给国家和著名收藏机构。在被问及将来如何处理藏品之时,杨休曾大方地表示:“不用绕弯子,不就是我死了以后吗?当然是捐给国家!”杨休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收藏界良好的榜样。
“如果你单纯地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或投机工具的话,那么你最终只是一个商人,你手中所谓的收藏品其实就是一种商品。”杨休认为, 收藏和投资需要区分对待。
杨休花费 6930 万元拍下《杜甫诗意百开册》。6930 万元,这不仅反映了陆俨少的作品《杜甫诗意百开册》其本身价值,更反映了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为什么国外画家毕加索的一幅画能卖到 1 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 7 亿多元,而八大山人的画才卖到几百美元?为什么饱含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的作品,远远低于国外的价值?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国人只把这些藏品当成商品,而国外的人将藏品当成艺术品。商品的价值是可以被估量的,但艺术却是无价的。
“真正的收藏,必定是回归文化品格的收藏。你可以把收藏看成是历史的接力赛,看成是一场文化的欣赏会,但绝不是一件商品的投资。” 杨休表示:“一些收藏家因为需要资金,所以将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或者是将档次不够高的收藏品拿出来卖,用来渡过难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仍要强调,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其所有有关收藏事业的行为,都应当是为了将自己的藏品系统化、完整化、规模化而服务的。”
很多人都会收藏,但并不是人人都跟杨休一样懂收藏。有些人收藏了大半辈子,收藏的都是一些高价“商品”,而杨休收藏的,却是一份对文化、对艺术、对历史的尊重与热爱。
总结
一旦爱好渗透到血液里,怕是再也舍弃不了的。在杨休的一生中,弘扬中国历史文化是人生唯一的主旋律。在事业上,他以高科技和文化体育产业为主业,不忘慈善公益;在学术上,他教书育人,传授中国历史和文化文物知识;在收藏领域中,他坚持藏品具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比它本身更有意义。他的长风堂博物馆和养龙山庄一直致力于宣扬保护中华民族文化。这样纯粹的企业家和收藏家,其实更像一名为中国文化传承而努力奔波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作者简介
郭晓林,四川绵阳人,清华大学EMBA,美国赫斯莱茵大学MBA。资深藏家,企业家收藏网创始人、卡酷尚集团、珍稀奇文化创始人、阿里巴巴创业神灯计划十大创始人之一,同时兼任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清华博商同学会、深圳四川商会绵阳市总商会、深圳绵阳商会、三台县在外人才联谊会等多个商协会副会长及以上职务。目前著有《商业理想国》《商界理想国Ⅱ》《川商精神》《互联网收藏变局》等。
本文摘自郭晓林《企业家收藏故事》第十三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