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山水画与花鸟画大家蓝瑛《松壑清言图》 设色绢本局部 立轴
184厘米×66厘米
蓝瑛是杭州人,晚明山水与花鸟画大家,在美术史上他以浙派殿军和武林画派创始人并称,所作尤以中年以后笔力劲健,气象浑厚,风格练达。蓝瑛好交游,足迹遍及南北。可是六七十岁之后蓝瑛不那么远游了,而是经常在杭州的西溪作画,为什么?这当然与年岁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西溪浓郁的梵隐氛围和书香气息为他的绘画带来了销路。你想想,百数十座庙庵和诸多私家藏书楼掩映在溪塘交织的西溪湿地的绿树翠竹之间,那是何等地让人向往!蓝瑛以鬻艺卖画为生,他当然喜欢到西溪作画了。况且,从杭州城东的“城曲茅堂”(蓝瑛的居所)到城西郊外的西溪不过二十来里地,骑毛驴乘“艇子”(一种带篷的小船,明清时江南人呼为艇子),一路都是诗情画意,何乐不为呢!而蓝瑛的可贵在于,他在鬻画为生的同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绘画追求,所以他的画中很少职业画家习气,这也正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蓝瑛传世作品中有许多是作于西溪,并且这些作于西溪的作品都蕴含文人画气息的原因所在。
《松壑清言图》作于1656年,时年蓝瑛72岁。所署作画地点是逸云阁。逸云阁是否在西溪无法确说,但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绘制这幅巨作蓝瑛是倾情作画,构图、笔墨、设色,特别是山岩树枝的繁复描绘都呈现了作画时的从容仪态,如此佳作即便不是绘于西溪,也应该有一种“西溪情愫”在其中。
此画名曰“松壑清言”,所谓“清言”就是清谈,故而画中有高士二人席地松下,倚石而谈。而“清言”一词在明末清初另有一意,它是文体的一种,也就是小品文的一个分支,或谓之文辞更为简约的小品文。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时期的文人士夫最崇尚清谈,一个是魏晋,一个是明末清初,各有各的历史原因。魏晋人更多的是用“口”,故魏晋清谈多是士人手持麈尾,相对而谈。明末清初因为宦官擅权,党祸迭起,更有异族入侵,战乱频仍,文人士夫怕祸从口出,发泄愤懑都是小心翼翼,故多改口为笔,以操觚染翰为之。杭州的西溪当年之所以为文人士夫所聚集,就是为了避世,相互之间作清谈,散怀而已。所以蓝瑛以“清言”名其画,有意也罢,无意也罢,都会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如此看来,《松壑清言图》作于西溪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蓝瑛传世作品中,相似题目的作品还有一件,这就是作于1623年蓝瑛39岁时的《溪阁清言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所绘与《松壑清言图》大致相仿,只是开合相左,当然山树的皴法,笔墨的繁复非当年可比。蓝瑛在《松壑清言图》的题识中说,《松壑清言图》是“法李咸熙松壑清言”图,李咸熙就是北宋的李成,法不法且不说,蓝瑛是明末清初绝顶聪明的画家,只是他没有功名,吃了“学历”的亏。但是他把聪明都用在了画画上,而其摹仿即所谓“法”的本事首屈一指,所以他的画很好卖,在当年江南一代画家中是佼佼者,他也因此赚了大把的钱。
· 晚明山水画与花鸟画大家《秋水归舟图》局部 ·
▲ 晚明山水画与花鸟画大家蓝瑛《秋水归舟图》 设色绢本局部 立轴
136厘米×58厘米
《秋水归舟图》原为庞莱臣藏品,后为张敬标收藏,张敬标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旧裱,配乾隆款青花缠枝轴头。
此画作于1631年,时年蓝瑛47岁,为其中年时期的山水精品。绢本设色,纵136厘米,横58厘米。款题“则李希古法”,李希古即南宋山水四大家之一的李唐。蓝瑛一生着力最多的画家是元代的黄公望,并由黄公望溯源而上,法乳众贤,既师法五代、北宋时期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诸家山水,也不遗南宋李唐一路。其实,在蓝瑛所处的时代要见到一幅李唐的真迹已经十分不易,但是我们通过《宋画全集》所收李唐作品进行比较,《秋水归舟图》在山石皴法上甚得李唐衣钵,这说明蓝瑛确实见过李唐真迹。这真能看出蓝瑛的本事,观赏前人真迹过目不忘,而且眼到手到。问题是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别以为当年宋元真迹比今天多,所以蓝瑛获观的机会也多,NO!那时候古人名作大多藏在宫廷里,他没有机会进入内府观摩前人名迹;当时也不比今日,没有那么多博物馆、美术馆庋集天下名迹供人观赏。但恰恰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眼福,古人才倍加珍惜那十分难得的观赏前贤名迹的机会,蓝瑛的笔下功夫乃至他对古人笔法的超强记忆力就是这样得来的。蓝瑛一生有多幅“则李希古法”的作品传世,有的晚年所绘,中年所绘大多集中在他四五十岁这一时段,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李唐法山水轴》(47岁),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幽谷观泉图卷》(51岁),这三幅作品风格相同,并且署号都为“西湖外史”。蓝瑛一生所用名号颇多,“西湖外史”是他的常用名号之一,而且是他四五十岁时期的常用名号。这之后虽然也用,但只是偶尔用一次,明显减少了。这是他署“西湖外史”名号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