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史上可称“圣”的只有这三个
日期:2016-12-30 09:35
“圣”这种江湖气很浓的称呼非常容易得到附和,本来是一两个人这么说,后来就成了定论。真正能称得上“草圣”的只有三个人,张芝、王羲之、张旭。

QQ截图20161230092435

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草圣”的是张芝,《汉书注》引王愔《文志》曰:“(张芝)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下笔则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为世所宝,寸纸不遗,韦仲将谓之‘草圣’也。”

 

第二个被称“圣”的是王羲之。虽然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说他尽善尽美,但仍没有说他是“圣”。把王羲之称为“书圣”和“草圣”的始作俑者是唐宗室成员李嗣真《书后品》。用了无比华丽的辞藻来称赞王羲之。一般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书圣”,而不知他是“草圣”。

 

第三位是张旭,是无可争议的“草圣”。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中,“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第一次称张旭是“草圣”。

 

中国书法史上那么多高手,就只有这三位“草圣”,古代对于圣是有严格要求的。

 

然而,现当代,“圣”这个称呼却变得没有那么严格了。比如,林散之就被称为“草圣”。

 

一般认为,杰出的书法家都是博采众长,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自己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以此来衡量的话,林散之就不是“草圣”。他临摹的是汉碑,虽然临得确实很好,但是达到这个水平的并不少见,让他出名的恰好是学习黄宾虹的书法。

 

黄宾虹书法造诣很高,也曾反复强调自己的书法,但是他的书法不被关注,名气不是特别大,因为画名太大。他的书法诸体兼备,老辣生拙,苍中带柔,是从古代到近现代转变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他的融合能力非常强,将真、草、隶、篆,甚至甲骨文,融合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林散之是站在黄宾虹的肩膀上成就了自己,没有脱开黄宾虹的体系,在笔墨体系上没有创新,并没有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只在形式上稍有特色,如果说变化,那就是变简单了。黄宾虹书法里是有传统的影子的,但是林散之没有。林散之的书法,起笔、转弯的地方都没有动作,气度不够大,写草书最重要的是天赋,放得开才能写得潇洒。而且,他写字非常慢,怎么能写好草书?《书谱》里曾谈到迟和速的问题:“因迟就迟,讵名赏会。”

 

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似奇反正,若断还连。”而林散之没有太过于稳当方正,行之间没有横向的变化,太简单机械,我认为不高级。我见过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写的是同一首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像现在的很多所谓书法家,总是在写“厚德载物”,草书家是不应该受内容束缚的。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