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社会,对文化有一种聚集的想法,收藏热就形成了。尤其是宋徽宗,他在艺术上非常有造诣,创造了瘦金体。他很喜欢画画,它的《写生珍禽图》表明了宋代人的一种追求,表明皇上心理的一个乐趣。不幸的是这幅画在国外流亡多年,最后还是被外国人买走了。
晚明是一个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像嘉靖时期发行《水浒传》、《三国演义》,万历时期发行的《西游记》、《金瓶梅》;像“三言”、“二拍”,大量话本小说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段省盛世,长达一百年,可以说,整个18世纪,从1700年到1800年,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康熙皇帝极易吸收外来文化,包括汉文化和西方文化,而雍正对于艺术品有具体的要求,这个要求一直传达到下面,所以雍正这一时期的瓷器非常精美,世代流传。
第四次收藏热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内需相对缩小,因为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多次侵扰之下,民不聊生,生活岌岌可危,我们的艺术品被西方人大肆掠夺,流亡海外,至今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都能见到。
民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张学良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张伯驹,凡是对收藏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个大家。溥侗,溥仪的同族兄弟。再有就是袁寒云,袁世凯的二公子。这四个人被大家统称为“民国四公子”,非常儒雅,都酷爱收藏。
张伯驹当年花了4万大洋买了《平复帖》,后来捐给了故宫。后来,又花了240两黄金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最后也捐给了国家。这就是民国时期收藏大家的一个心态。
对于现在的这股“全民收藏热”,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书画艺术部业务总监李雪松认为是始于2003年“非典”之后,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个收藏致富的故事,媒体、电视节目的推波助澜,都让收藏热潮上升到史无前例的地步。”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参与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举行拍卖专场689个,总成交额近150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拍卖总成交额25亿元人民币翻了六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拍宝”、“藏宝”队伍中来,进行艺术投资。
2009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依然挡不住艺术品市场“亿元时代”的到来。艺术品拍卖由以往的“小圈子”逐步变成了艺术、金融、资本共同经营的“大圈子”。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7000万收藏家,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