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长集体亮相,9家博物院的27件“镇馆之宝”将在央视国家舞台上完成一场由观众选择的特殊展出。
第四季度即将推出的《国家宝藏》是央视面对新局面的一种前瞻性战略布局,是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着眼未来,探索的新方向。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国家宝藏》与这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联手,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是在文化节目蓝海中寻求下一个“标杆”。
《国家宝藏》节目模式完全原创,且有别于观众印象中的纪录片,而是用综艺的表达手法、高科技的舞台元素、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多维度全方面的阐述着国宝的故事。正如《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节目中既有明星嘉宾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缘,也有素人嘉宾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国宝的今生。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带动年轻人关注节目,这正是明星嘉宾最正确的打开方式,而素人则是用最真实的情感和语言还原藏品在历史岁月中经历的种种。在《国家宝藏》里,藏品不再是玻璃展柜后的一个物件,观众除了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前世今生”的讲述中后感知到国宝的生命力,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国家宝藏》的追求就是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于蕾说:“我们要让观众感觉文物像一个历经风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观众能够触摸到文物身上的温度,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据悉《国家宝藏》中,九大博物馆每家都将拿出三件压箱底的藏品,这种选择对各家博物馆来说是个难题。每家博物馆都有上万件藏品,它们中有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洗礼,有的差点损毁几经波折才回到祖国,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先秦石刻陈仓石鼓,几经失落、找回,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伏;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利用早期陀螺仪原理制成的银器精品,科技领先西方1200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骄傲;越王勾践剑,不但制作工艺先进,被尊为“百兵之祖”和“天下第一剑”,也是大争之世中华英雄的象征。
这些藏品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岁月,有着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反映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类科学文化的历史进程。
《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表示:“博物馆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参与节目,观众更是从陈列展览的欣赏者成为博物馆的共同见证者,所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以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此次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从专业角度来看,《国家宝藏》从全新的切口切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最顶级的资源,加上央视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或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从社会效应来看,《国家宝藏》突破讲述文物故事的传统套路,引入明星,大胆的用综艺的方式呈现纪录片式的内容,寓教于乐,将会让文物类节目走出窄众论,形成全社会的讨论话题;从文化价值来看,国家九大博物馆首次聚首,纷纷亮出各家重器,必将掀起一股文化艺术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