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的三重境界,你是哪一种?
日期:2017-10-27 14:06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有治学的“三境界”之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令人痴之、迷之的收藏事业,同样要经历这三重境界。

玩收藏的三重境界,你是哪一种?

刚开始时,很多人只是带着一种对古物朦胧的企盼,以及骨子里对传统古代文化的追崇,走上了收藏之路。每每欣赏商周古铜器的凝重雄浑、汉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朴典雅时,心中便会由倾情艳羡,进而产生一种不安分的躁动:我也要收藏和拥有古物。

玩收藏的三重境界,你是哪一种?

由喜欢而好奇,由产生探究的心理到萌发收藏之意,在懵懵懂懂中,步入收藏之途。由“昨夜西风凋碧树”的烦躁,内心世界经历了一个从徘徊观望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抉择。

玩收藏的三重境界,你是哪一种?

而选择哪种藏品,是金石文字,还是法书名画;是温润柔美的古玉,还是古扑雄浑的青铜器,则是一个人的心灵与古物碰撞产生的火花,是让人感叹再三的缘份,是一种让人说也说不清楚的“糊涂的爱”。

这是收藏的第一重境界。

不痴不迷,难以收藏。古往今来,收藏家为其收藏事业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了收藏,有的四处寻觅,百计求索;有的神魂颠倒,自拔不能;也有的耗费巨资,甚至倾家荡产用于收藏。

如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嗜书成癖,所得月俸全部用于买书,不够时,把妻子的发簪耳环抵充,再不够,当场把穿的衣服脱下来换钱。活脱显现出收藏家的痴迷神态。   

除了不计代价外 , 收藏家为寻访藏品不辞劳苦 , 跋山涉水,苦苦求索的例子也多不胜数。

清人孙月泉好收藏古砖,他在台湾任官时,收入都用于购砖。其收藏砖放置在行箧中,随身携带,每到一地,购砖、赏砖成了必备的功课。

玩收藏的三重境界,你是哪一种?
 

清朝人李南涧好金石文字,所过学宫、寺观、岩洞、崖壁,必周览一遍,见有好的碑刻当场拓下。他当恩平县令时,乘船去迎接总督。因在南海庙见到一块好碑,命仆人点起蜡烛,连夜推拓,竟把迎总督的事也给忘了,次日早晨才发现总督的船已经驶过。

这些收藏家痴迷古物的事例或悲壮,或虔诚,或诙谐,或迂腐,都显示了其对藏品的无比痴爱。

这是收藏的第二重境界。

达到第二重境界易,升入第三重境界难。面对见证了自己艰辛历程,耗费了巨额资财、倾注了自己心血的藏品,“子孙永保”是多数收藏家的希望,可这毕竟是无法企及的奢望。

玩收藏的三重境界,你是哪一种?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苦短,百年一瞬,一件收藏品伴随收藏者的一生已属不易,不可能子子孙孙传承下去。但是许多收藏家却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境界。

收藏家王世襄老先生说他自己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遣送得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由我得之”不易,眼力、财力、魄力都需齐全;“由我遣之”更不是一般藏家能做到,有了私藏为公的心气,才有千金散尽的大气。

而张伯驹先生把自己一生所见“山川壮丽,人物风流,骏马名花,法书宝绘”,皆视为烟云过眼。

他们都达到了收藏的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