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林:收藏的跨界融合Ⅱ
日期:2020-01-09 14:38
 收藏 + 旅游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人心情愉悦,身心得到放松,还能陶冶情操,丰富见识,开阔眼界,强健体魄。针对社会整体而言,旅游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地区都在围绕旅游做文章,既直接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农副产品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园林业等产业也得到了间接发展。在旅游经济日益活跃的背景下,收藏业也可以和旅游
业相融合,创造新的商机。游客前往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游览自然风光、品尝美食,旅途结束时往往也会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旅行的记忆。尤其是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景点,游客购买具有当代特色纪念品的需求更为强烈。
 
因此,具体到收藏 + 旅游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双方合作模式,即博物馆通过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推广、宣传自己的藏品,吸引游客。还有一种方式更为直观,通过制作旅游、纪实类的电视节目,介绍博物馆和收藏馆、收藏家等,发掘藏品的历史、制作、来源等背后的故事, 激发节目观众对收藏的兴趣。
 
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有几大优势:
 
优势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旅游是游客动态感受文化的过程,而收藏则是收藏者对静态文化的吸纳。藏品所呈现的外在形态,可以吸引旅游者深入了解藏品的内在含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将收藏与旅游相结合,用旅游的形式去传递这些多姿多彩的内容,更能凸显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收藏的价值。
 
例如画作的收藏,欧洲一些国家,比如法国、意大利画家的作品,就一直为收藏界所热捧。有些作品不仅代表了某个流派,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和美感,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特殊的文化背景。
 
同样,当我们去故宫旅游,往往被其复杂、精巧、庞大的建筑艺术所折服,这个建筑群也是过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民众窥探皇家生活的一个窗口。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一般会购买具有故宫特色的纪念品,这种收藏行为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对故宫文化更加深入理解的方式。
 
优势二,形成聚合效应。
 
收藏 + 旅游,看似是两个相关性不大的行业融合,但如果深入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找旅游业与收藏业之间的爆发点,就不难发现其共鸣点。例如出版旅游与收藏相结合的书籍,让读者在旅游过程中发现收藏的乐趣,或者在收藏过程中感受到旅行的放松。在旅游节目遍地开花的现状下,推出具有特色的收藏+ 旅游节目,或者做藏品展示与旅游的主题活动,都是对旅游夜业与收藏业不错的探索。但是上述几种方式还停留在收藏 + 旅游融合的表层, 更进一步的融合需要发掘更深层次的需求。
 
旅游与收藏的融合,还会出现更加多元化的前景,在自媒体和社交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未来跨界的发展难以预测。但可以知道的是,二者的融合不可能停留在今天传统的层面,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行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
 
收藏 + 私人定制
 
近年来,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加大,私人定制逐渐在各个行业推广开来。过去“一对一”的定制主要集中在服装、首饰等物质消费性行业。现在,其他新兴行业也出现了私人定制的需求,比如针对客户需求的艺术品定制。在艺术家集中以及收藏市场活跃的城市,服务于私人定制的画廊、艺廊等悄然出现。这些机构按照客户要求,与艺术家与收藏家合作,提供书画、雕塑、瓷器等的定制。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其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而这种按需定制,是否会与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作发生冲突,是否具有收藏的价值,以及价值的变化如何,都是难以预测的。
 
从被动消费走向主动消费
 
艺术品的定制由来已久。在外交事务中,一些具有国家特色的艺术品经常被作为外事活动的国礼。2017 年 5 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由北京工   美集团设计的《丝路绽放》雕漆赏盘、《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和合宝鼎》珐琅器、《和合之美》捧盒套装、《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以及《和韵》捧盒共六件礼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前来参会的领导人及家属。过去,齐白石、李可染、黄永玉等著名艺术家也都参与过国礼的定制。篆刻艺术家韩天衡也曾为 2001 年上海APEC 会议参会领导人制作印章,作为会议的国礼。除了外交需求,很多具有实力的企业、公司、机构,也都有艺术品定制的需求,以达到宣传企业文化、吸引客户的目的。一些高级酒店、集团总部, 也曾选择定制壁画或雕塑,以提升企业外在形象。
 
初级收藏者一般都是面对藏品,直接接触艺术家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与艺术家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且艺术家不一定喜欢与普通的收藏者接触,更难以听取普通收藏者的需求去进行创作。普通收藏者在面对藏品时,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艺术品所表达的内涵,被动接受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不能将自己的个性和理念融入其中。
 
普通收藏者与艺术家之间缺乏沟通的情形下,一些提供艺术品定制中介服务的机构开始出现。他们一方面收集艺术家的资料,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制作成艺术家名录;另一方面,与收藏家交流,将收藏家的需求反馈给艺术家,经过与双方的商榷,制订创作方案,最后由艺术家以艺术品的形式将收藏家的需求呈现出来。
 
此外,收藏家的需求可能是抽象的、非专业的,即便直接与艺术家沟通也会出现交流不畅的情形,但通过中介转述,则可能更为准确地表达双方的意思,促进定制创作方案的进行。除了创作,价格的确定、运输等事宜,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更为简单便捷,既避免了浪费艺术家创作的精力,对收藏家而言也更为安全。
 
艺术品市场包罗万象,如书画、瓷器、雕塑等,但不是所有种类都适合于定制,却依然大有市场。过去,收藏家或者消费者对于艺术品只能是被动接受,因为私人定制,他们成了艺术创作的参与者,能够在艺术品中将自己的理念直接展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在旅行过程中所拍摄的自然风光照片,如果单纯将尺寸扩大,不仅受照相设备像素的限制,而且欣赏价值不高,如果绘制成油画,装饰功能和收藏价值都能得到提升。
 
私人定制,除了艺术手法的表达外,还需要对定制者的目的、想法等加以研究,定制者实际上也是消费者。在现今收藏热度居高不下的情形下,私人定制该何去何从,就需要深刻把握定制者的心理。有的人可能是跟风定制,而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又有艺术想法的人群中,他们有定制的需要则是出于对艺术的喜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私人定制的发展前景所在。
 
定制艺术品价格区间较大
 
在照相机没有问世的时代,有专门从事为贵族或者宫廷绘制肖像的画家。
 
例如,19 世纪中期德国学院艺术派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他为当时欧洲皇室绘制的《拿破仑三世皇后和众宫女》《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夫人像 》《玛丽亚·费欧多洛夫娜皇后肖像》等作品,均属于私人定制,这些作品的价值也为后世所认可。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同样设有画院,这个机构承担着为皇帝收集整理绘画、培养画师、绘制创作等职能,著名人物画作《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勘书图》的作者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均是出自画院。画院制度在宋徽宗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为后世所沿袭。此后,画院定制逐渐走出皇室,民间出现了定制作品。
 
在个性化需要不断增强的今天,艺术品的发展也需要拓展新的领域。艺术家的创作在自成一派的前提下,难免会出现困境,囿于自己固有的风格,可能难以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是与定制者思维的碰撞,则可能打破这种窠臼,获得新的创作理念。
 
私人定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价格。价格的高低,对艺术家的选择、作品的尺寸都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价格也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定制者的理念、投资眼光、艺术家的选择对私人定制也均有影响。
 
有名气的艺术家对定制的价格一般都讳莫如深,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怕定制品价格影响到自己其他作品的市场价;二是定制艺术品一般受内容、题材、尺寸和客户的需求影响较大,不同的客户要求不同,所付出的精力也必然存在差别。并且定制品因为其特定的内容或者意义,也无法在价格和价值上与市场上流通的一般艺术品相比较。此外,一些有名气的艺术家甚至不愿意承接私人定制的工作,即使有人愿意接,大部分也是小范围不公开,他们忌讳有人拿价格做文章,或者与其他艺术家进行比较。私人定制付出的精力也比一般的作品要多得多,对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升值空间尚不确定
 
上文说过,私人定制的艺术品一般带有定制者强烈的个人特色或者喜好,这类作品如果进入市场,是否能与普通的艺术品一样能够保值、增值,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定制品,历来为收藏界所热捧,价格也不断攀升,那就是国礼。这类艺术品因为其特殊的意义、精良的制作, 在问世后往往为创作者带来巨大声誉,其他作品也受到各界的关注。
 
例如,画家刘令华的作品《世纪玫瑰图》被选为     2001年 APEC 会议布展的作品。该画作中 21 朵盛开的玫瑰既象征 21 世纪,同时也代表 21 个经济体参与的盛会。此后,刘令华的身价大增,作品价格也跻身奢侈品行列。该幅作品在展览会上标价高达 3000 万元,而他创作的以传统戏剧人物形象为主体的《大唐贵妃》和《霸王别姬》画作,其中一幅被日本买家以 800 万元的价格购得。
 
虽然有了画家刘令华成功的先例,但是私人定制艺术品的收藏价值还有待市场和历史的考验。一方面,私人定制艺术品为个人或者机构专属,具有很强的个体属性,甚至表达了定制者独特的喜好和特定的价值,但对其他人而言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因此很难有大的升值空间,除非是大师级艺术品。定制艺术品的价值受艺术家自身原因影响也较大,如果是在艺术家早期进行的定制,在艺术家负盛名后价格一般会上涨。如果艺术家身价大跌,则艺术品价格也可能受到影响。此外,艺术品定制刚刚起步,无论是中介机构还是定制双方,对整个过程以及市场的认识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也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发展。当然,作为一种新生行业,艺术品定制也为不少的私人定制艺术品机构所看好。定制类作品因为糅合了艺术家的风格和收藏家的审美,在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甚至这类艺术品的升值空间会超过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但是,有的艺术品定制机构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的定制机构,打着“私人定制”的幌子进行炒作,实际上却破坏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私人定制艺术品,对收藏家而言,开创了一种新的收藏模式,增加了收藏家对藏品的兴趣,增进了其对艺术的理解,也融合了他自己的审美和感情;对艺术家而言,拓宽了他的创作思路,增加了收入来源;对整个行业而言,搭建了收藏家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为从业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收藏 + 衍生品
 
现在有很多游戏、动漫周边产品被粉丝所热捧,绝版、限量版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公司和资金投入于此,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动漫业、游戏业可以开发衍生品,收藏业同样也可以开发衍生品,其优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衍生品的开发增加了市场效应。一个火热 IP 在公众视野中的热度只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开发了对应的衍生品,必然会吸引粉丝的关注,客观上拉长了IP 的周期。
 
二是衍生品市场前景良好。据统计,日本动漫市场的衍生品每年有高达两万亿日元的产值,并且每 10 部动漫就有 6 部会推出衍生品,以吸引粉丝,而我国 10 部动漫中仅有 2 部会推出衍生品,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衍生品市场必然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三是衍生品市场的开发投入较少。单就一个游戏或者动漫而言,在获得授权后,开发衍生品只需要一次的设计、开发投入,以后再生产均不需要再次投入设计等费用,也不需要重新设计。因为利用周期长,成本较低,持续的销售便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四是相比其他产业衍生品的利润要高。随着粉丝的增加,衍生品销量增加后其产品价值也不会贬值,反而会不断升值。借助衍生品,可以开发类型式的实体产业,比如带有游戏特色的餐厅、旅游小镇、真人实景游戏,等等。
 
收藏同样也可以借助衍生品,帮助企业家发现新的商机,在收藏的同时,增加投资机会,实现更多盈利。
 
上文所讲述的收藏 + 主题公园、收藏 + 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收藏 + 旅游、收藏 + 私人定制、收藏 + 衍生品的跨界模式,仅仅是企业利用收藏实现盈利的一部分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已经在国内外获得了市场检验,开始投入实践,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未来企业收藏的参考方向。社交网络日益发达、信息沟通日渐无距离的时代,还会有更多的收藏方式可供企业选择,为企业创造更多盈利。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