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辉牙雕《富贵吉祥》
《赤壁大战》
张民辉骨雕《福如东海》
张民辉
广州牙雕领军人物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在骨雕上寻觅新的可能性,“牛骨在材料的表现上,无论是色泽、硬度、雕刻方法等方面都与牙雕效果比较接近”,他强调,“牛骨的成本比象牙要低得多,通过骨雕可以把牙雕的艺术效果带进千家万户”。
近一米八高的牙雕力作,需十二名好手耗时一年。
近日,记者在广州花城博雅工艺厂现场参观了工艺品展示和创作生产等区域。整个工艺厂颇具规模,同时在工作的工人有五六十人,加工创作的原材料包括了象牙、猛犸象牙、河马牙、牛骨等,其中以牛骨居多,每个工人有互相间隔开的工作台以及相应的机器,包括一台固定的抽风机和一至两部软轴雕刻机,抽风机的作用主要是避免骨粉随意乱飘。
整个生产区域光线稍暗,每个工人的办公台上均有一盏明亮的台灯,此举是为了让光线更为集中。走访期间,记者所见,工人年龄是20岁到40岁的中青年,张民辉表示,这些工人有些已跟了自己近20年。
分工方面,现场有的工人正在创作大型的牙雕作品,有的工人在做镶嵌工序,还有一些则在做微细的雕刻,整个生产线井然有序,工人们似乎对自己所进行的工序均十分清晰,虽然厂里面钻机发出的唧唧声不断回响,但每位在场的工人均全神贯注。
张民辉指着一件名为《风顺号》(178cm×36cm×92cm)的牙雕作品说:“这件作品融汇了圆雕、浮雕、通雕、镂空及拼镶等多项技艺,这样一件作品,需要动用12个水平较高的工人,用一年时间来完成。”
张民辉带记者参观了用牛骨作为创作材料的骨雕陈列室和象牙牙雕陈列室,记者肉眼确实难以分辨两种材质之间的区别。其中一座骨雕作品《南国明珠》,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细小的牛骨竟能镶嵌出如此恢弘的艺术作品,而且几乎看不出拼接的痕迹,“这件作品最精巧的地方在于中山纪念堂门前孙中山雕像的那根拐杖,雕刻过程稍微不留神,就容易折断。”而事实上,记者看到“中山纪念堂”中窗花的微细程度,也足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