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藏家偏爱明代佛像
日期:2014-06-19 16:29

 
       退回十年前,藏家们应该都不敢想象佛像收藏市场能像现在这么火。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佛像以前还只是一尊两尊地混杂在瓷杂专场中,如今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大项,一个专场紧接一个专场,特别是明代的佛像,成为了藏家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明代佛像要高出清代佛像2-4倍,2006年时曾一度高达9倍之多。

       为什么藏家偏爱明代佛像?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2013年在佛像市场整体回调的背景下,明代佛像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在成交率与前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明代佛像成交额同比上升273.65%,以27.63%的成交量支撑了佛像文物市场52.84%的成交额,成为佛像市场的主力军。

       为什么藏家偏爱明代佛像?除了对佛像虔诚的膜拜以外,更多是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样式。

       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治藏的重心是宗教笼络政策,佛像是回赠西藏上层必不可少的固定礼品,这些汇集全国能工巧匠,经过数十道复杂工艺制成的皇室御制佛像,除了符合西藏佛像的标准外,还以雍容华贵的佛像样式体现出大明皇家的气派,再加上仅赏赐给前来朝贡的西藏各派宗教领袖,就更加珍贵,在当时就已经价值连城。

       明佛像比清佛像均价高2-4倍

       屡创拍卖纪录的都是明代佛像,但市场流通量最多的却是清代佛像。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显示:自2004年以来,清代佛像成交量一直居于明代之上,但就均价来讲,明代佛像要高出清代佛像2-4倍,2006年时曾一度高达9倍之多。

       为什么清代佛像不如明代佛像受欢迎?监测中心分析认为:清代佛像虽然选材贵重、镶珠嵌宝,但千佛一面,体态臃肿、衣纹僵硬,艺术水平相比较而言缺少生动的韵味,因此价格上难以与明代佛像比肩。

       并非永乐年间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另据统计,在2013年拍卖成交达500万元以上的明代佛像中,98%是明早期的藏传佛像,尤其以永乐、宣德年间为多。2006年和2013年的两件“亿元”佛像均为明早期铜鎏金释迦牟尼像,尤其是2013年成交的1.87亿元的永乐释迦牟尼坐像,致使2013年释迦牟尼像均价达289.6万元。在很多藏家眼中,永乐、宣德年间的宫廷造像似乎就是最好的。

       对此,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一西平措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永乐年间集中创造出一大批艺术精品,但不能说永乐年间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如果从内在气韵的流动来讲,永乐年间的佛像还不如高古的。”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宫廷造像的确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高度。但每个朝代佛像的造型风格都不同,佛像的铸造技艺也有差别,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艺术高度,不能说永乐年间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佛像藏家主要在广东等地

       市场刚起步的时候,最早购买佛像的人很多是源于宗教信仰,后来入场的很多人是跟风,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佛像承载的文化内涵,自然收藏人群逐年扩大。目前国内的佛像藏家多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如广东等地,以企业家或者信仰佛教的人士为主,固定的收藏群体使得成交状况一路平稳。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副总裁王力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东佛像收藏市场潜力非常大,虽然收藏群体相对于书画的要小,但藏家都很懂。华艺这次春拍在广东地区首推佛像专场就成交喜人,一尊‘明中期释迦牟尼诞生像’原是广州市文物总店旧藏,应该是明代皇家宗庙所供奉,但当时大家都不识货,流失海外,这次又回流中国,很多买家一眼就看出了这尊佛像的不凡,拍卖时叫价很激烈,最后拍出了230万元。”

       “现在也有很多新买家加入佛像收藏的行列,刚入行的则是偏爱外观漂亮的菩萨像。”

      “佛装”和“菩萨装”

       藏传佛教佛像分为两种:“佛装”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佛装”佛像的刻画较为简单,释迦牟尼像通常着“佛装”;藏传的度母、菩萨像、金刚像则是多着“菩萨装”,并且常常配以珠宝、璎珞、项链等装饰物,增加了美感,也推高了其市场价值。而财神、宗喀巴、罗汉、莲花生等佛像价格相对较低。

       另外,佛像所持法器、饰物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了佛像的市场价值,因为这些均展示出了当时高超复杂的工艺。法器是指佛像手中持有的器物,包括宝瓶、宝珠、法轮、莲花、杨枝、各种兵器等。“菩萨装”像所持法器比“佛装”像多,进一步推高了其价格。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