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艺术发展至今天面临今天对过去和未来的期待及选择,就象火与泥土通过人的创造之路发生了许多的艺术,最初中国的原古彩陶,在泥士与火凝固烧成一种物质的精神永恒,这种物质同人的意识完美结合,逐步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将精神注入这种物质,形成艺术功能,这个过程就人的生存需要发,即泥土与火在人类最初生活一直延续到今天,并随着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信念而随着时代在火与泥土这间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景德镇的粉彩艺术在火与泥的烧成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并且将理性和感性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艺术形象的超鸿人微的审美价值。粉彩文人画是景德镇人为生存智慧性地创造陶瓷装饰技术和吸收其它工艺而开创的材料手段。由于具有一定的饰造形象的能力,因而被艺术家们认定为具有绘画性的艺术。粉彩文人画在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之下已经具有自身的艺术语言、评价标准及公认的艺术价值。
粉彩艺术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步入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至现今不停地吸收借鉴其他艺术营养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巨大冲击,粉彩艺术在保留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西方造型基础巧妙地吸收在自己的艺术根基上,因而粉彩文人艺术作品呈传统、现代交融在一起,形成技术、材料特性和艺术为一体的粉彩艺术。
文人瓷画从浅降彩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到粉彩的潘陶宇、汪晓棠、周小松、王琦等兴起之后,逐步构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依赖文化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文人粉彩艺术的兴起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不同于原始的装饰艺术逐渐在装饰的特点上依托文化控制视觉的能力,取材于自然的因素。因此粉彩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形态在精神文化上的过滤摹拟性的创造,实质是依托文化的内化精神选择性地表现。所以文人瓷画不是装饰性的点缀花、叶藤。而是将价值观念扩展到审美思考的经验上,达到艺术的“无为而治”的高境界。
创造一件粉彩艺术作品,今天看来,最重要的是以艺术思维及其创作规范达到目的。我们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瓷画在潘陶宇、汪晓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何许人、汪大仓、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以及王步在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的各个领域各具自身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之处在于注重工艺的完美结合,注重文化素质的积累,并且融合哲学思想、典故、文人诗、书画及印为一体的粉彩文人画,倡导个性为高境界,排斥工匠气息,因此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瓷画的绘画语言。
从另一个角度看,粉彩材料在景德镇陶瓷生产中,粉彩适用于日用陶瓷产品中,然而这同粉彩文人瓷画完全不同,在潘陶宇,汪晓棠及八友之后,他们的弟子进一步发展了陶瓷艺术,例如:王锡良、余文襄、张松茂;李进、汪桂英、毕渊明、徐焕文等一批艺术家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开拓了这门艺术的表现效果和扩大了艺术表现范畴。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注重文化修养,自觉增加艺术功力,吸收色彩和文化的价值并相应的密切的综合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吸收西画的结构,造型基础及体积,明暗光线的效果,配合中国传统线的魅力,达到技巧和艺术整体效果的统一。这样使粉彩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在这批弟子之后,新的后起之秀在受过完整的绘画基础教育之后,把色釉的天然效果巧妙地同绘画精神相结合,达到妙趣天成的效果,出现了许多新面貌有价值的作品。
对粉彩文人画的分析认为:今天粉彩艺术的潜力仍然无原则要艺术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把握工艺材料,严格规范艺术的创作规律、面对现实、面对外师造化来表现粉彩艺术语言。只有排斥拼凑资料的画面游戏,培养综合的修养及加深功力,完善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开发,注重摸索陶瓷绘画的语言,不断更换调整及淘汰不成熟观念使粉彩艺术一步一步走向正规的创作之路。粉彩文人画在景德镇近代陶瓷艺术历史变化发展中正稳步前进,并且如磐石一般支撑着陶瓷艺术的内在动力,尽管文化潮流风云变换,然而粉彩艺术仍不知不觉地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