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产瓷大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陶瓷贯穿着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无论是曾经的商周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陶瓷工艺品都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大到艺术品烧制,小到碗、碟、杯、盏等,陶瓷都以其精美的外观和朴实的质感而广受中国人所喜爱。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陶瓷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在众多的陶瓷品类中,尤以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青花瓷本身优雅、素净的外观和晶莹剔透的釉面颇受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它也成为了现今中国陶瓷发展的主流产品;然而,当人们感叹于青花瓷精湛的制作工艺时,是否联想到曾经占领市场顶端的青白瓷呢?
诸多的史料和出土资料都已证明青花瓷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后起之秀的青花瓷为何能在发展中超越青白瓷呢?
首先,政治原因。元朝钟情青花瓷异域色彩我们都知道,青花瓷是以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虽然青花瓷器在唐、宋两朝已经出现,但因为与传统的汉民族的文化与风俗有些格格不入,因而没有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认同和推进,所以发展得极为缓慢。到了元朝以后,由于统 治阶级的认同以及统治利益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发展。
其次,商品经济原因。青花瓷成本低廉,出口获利大。由于青花瓷器的生产在中国成本的低廉性以及出口能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元朝统治阶级极为重视。朝廷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内容涉及整个瓷器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使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到了明朝以后,则完全成为出口瓷器的主流。
然后,工艺原因。刻、划、印等工艺难度较高。中国瓷器在元代以前,在装饰手法上,是以刻、划、印的应用为主。而刻、划、印等工艺,尤其刻、划工艺是要瓷工在半湿的胎上用铁质或竹制的刀子来完成,其难度要远远大于用毛笔在干胎上盏钴料绘画的难度。选择后者,无论对于降低窑主的利润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利润率,还是对于窑工的降低 培养成本、降低技术成本、缩短学成周期,还是提高收入报酬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最后,青花瓷本身的原因。青花瓷的青花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料,我国的产地也不少。可有充足的原料供应。青花的白底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其浓淡有层次的特性,使装饰具备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颇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另外,青花瓷还具有比青白瓷好擦拭,纹饰不损伤等实用特点。青花瓷的这些特点,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并逐渐替代了青白瓷。青花瓷的这些特点,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并逐渐替代了青白瓷,使其淡出了历史舞台。
不同于青花瓷素净、淡雅的外观造型,青白瓷从材料的选择、工艺制作到最后的烧制都明显的区别于青花瓷。并且有专家验证得出,青花瓷明显要晚于青白瓷而存在,那么为什么青白瓷会消失于历史的长河,被青花瓷完全的替代呢?这就要从青白瓷的制作的工艺和政治因素来分析了。
青白瓷在器皿的造型方面较为多变,包括碗、盘、碟、壶、瓶等,这些不同的器型在外观的花纹设计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小类的器皿多采用花、鸟、鱼等为题材;而瓶、罐等大的器物则多选择人物、山水、禽兽等作为设计题材,并且制作者们会根据器型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花纹图案来协调搭配,以图做到完美融合的效果。
而在制作的工艺技法方面,青白瓷明显要比青花瓷的制作工艺要复杂多样,印花、剔花、镂空,以及在釉面上添加色彩等都成为了青白瓷独具一格的风格体现,陶瓷大师们精湛的雕刻手法和专业的线条勾勒技术,都让原本呆板的陶瓷变得生动活泼、灵动自然,釉色青中含白、白里流青,青白瓷自身温文尔雅的气质让其成为了宋朝和唐朝时期的陶瓷珍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书法技艺的青白瓷更在中国古时的兴盛时期向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国陶瓷技艺的博大精神。
青白瓷虽然被取代了,但它曾经的辉煌依然为我们所敬仰。它所承载的历史,承载的文化依然深深的吸引着众多的痴迷者。随着文物事业的大发展,考古研究的深入,宋元青白瓷神秘的面纱将被掀开,我们将领略到它真正的风采和认识到它应该有的真正价值!无论是青花瓷还是青白瓷,本身都有着其独特的陶瓷特点,而作为当今的投资者来说,选择何种陶瓷产品来投资,则需要根据投资者们自身的喜好和资金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