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收藏之听王刚讲收藏
日期:2014-10-27 15:10
 王刚 企业家收藏网
王刚
王刚讲收藏1 企业家收藏
“破烂市儿”

小时候,常和父亲一起去逛家乡长春的桃源路旧货市场,俗称“破烂市儿”。那个年头,主要目的是选购一些实用而便宜的日杂用品,以贴补生活之困。但是,不排除也有点苦中找乐的意思。

这桃源路市场,在幼小的我看来,也是一个“知识园”,看着大烟枪、鼻烟壶、绣鞋之类,实在不懂都好干什么用。这时候,心绪很好的父亲就跟我一一道来:“小刚,这大烟枪,是旧社会的东西……”父亲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话匣子,跟我娓娓讲述鸦片烟如何坑害中国人,大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又如何屡禁不止。最后,父亲告诉我,鸦片祸害中国的罪恶历史,在新中国终于宣告终结。瞧,烟枪这倒霉玩意儿就成了古董。

记得那阵,我胸前的红领巾呼啦啦飘着,桃源路市场上空阳光明媚,我骄傲地挺着小胸脯,以新时代小主人的眼光看着市场上汗牛充栋、灰头土脸的旧玩意儿,对旧时代旧生活旧风俗充满了鄙夷怜悯之情。

当我以优越的心态看着那些坛坛罐罐时, 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我会在那里面灰头土脸地寻寻觅觅。也根本想不到,童年时的看热闹,听父亲“讲古”,会是我最早的“文物启蒙”。

我起码懂得了:历史就藏在这些灰头土脸的旧玩意儿里,每一件古董,都能说出与它有关的大历史和大背景。这里面,浓缩着时代的信息、民族的记忆。

 王刚讲收藏2 企业家收藏

 十几年前,一次乔迁之喜,令我潜藏心底数十载的“藏趣”(抑或是基因),一发不可收拾。地上摆什么,墙上挂什么,除了沙发、电视,全求一个“古”字。瓷器,家具,字画……由仿古,到真古;由普品,到精品。“药”吃了不少,“漏儿”没捡几个,跟头把式,跌跌撞撞,却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收藏之正途,一定先始于兴趣,然后是学习。过去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实践在这一领域实在是至关重要!如此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最后归为两个字:悟性——你会一眼抓到这个东西的本质。能达如此境界者,实属凤毛麟角。中国古代不管是佛家禅宗的南北两派,还是儒学里的心学与理学,都讲到了顿悟与渐悟。悟性高,是好事,可也不能荒废了修行,不能放弃渐悟的路子,否则,必然走进邪路。

其间,虚心求教,请各路精英指点迷津,也令我少走许多弯路。感谢机缘让我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行家、藏家。他们不仅教我鉴宝的“眼学”,有意无意之中,还给了我更丰富的学问,什么人生的哲学、哲理,全都有了。

天下虽大,天才却不会很多,况且天才还得加上勤奋。搞收藏还是要多学多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抱着中大彩发横财的心搞收藏,殆矣。

我虽然年届花甲,但是身为染濡其中的一分子,也有这个后知后觉的责任感。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描述古董有个术语,叫“包浆”。它的意思是指岁月流逝在古器物上留下的某种质感、色泽和光彩。它也是古代艺术品的历史沧桑和人文信息最直观的体现。说某某器物有“包浆”,不是指它有多么贵重,而是指它因时间的流逝而沾染上了浓浓的“人气儿”,有了“贵气”,这样的气质,再高明的高仿也仿不出来,而真正的专家,就得靠这个来辨别真伪优劣。

而今,有“包浆”的物件越来越少了,何止是物件?还有那被拆掉的古建,那被拓宽的老街,那被砍了的古树……取而代之的是缺少甚至毫无创意的大批量复制品,庸俗的审美情趣肆意泛滥,那个曾被辜鸿铭赞为“优雅的中国”似乎渐行渐远。

 王刚讲收藏3 企业家收藏

当然,我们不必失望,不用老是自怨自艾,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在思考着出路,思考着中华文化的再次崛起。

我的感悟,说的酸一点儿,是从小小藏品里读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千年寂寥;说的甜一点儿,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与那几千万同道一样,无论当初出于何种目的,谁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殊途同归:以一己之力,守望着、传承着民族的文化遗产。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